张明明、李强出席2015哈佛春季中国文学演讲会

【波士顿双语网特约记者罗四鸰图文报道】4月4日,由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和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联合举办的“2015哈佛春季中国文学书展演讲会”在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举行。不大的会场被50多位与会者挤得满满的。在会场进行演讲的有耶鲁大学教授康正果的《毛像的兴衰》、龚则韫博士的《达尔文的启示》、张明明女士的《先父张恨水的抗战文学和我的童年》、安徽池州师院谢家顺教授的《张恨水及其笔下的“啼笑”人生》、波士顿双语网主编李强的华人历史传记《迟来的光荣——记黄君裕和解放欧陆的华人二战老兵》,作家李凤群的《加速逃离与苦苦寻觅》、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段怀清《古代民间传说的当地读法:性、爱情与政治》。此次演讲会主持人为《哈佛问学录》、《一头栽进哈佛》等书作者张凤,召集人有王德威、郑洪、郑达等人。
2015_Harvard_Chinese_Book_Show4
上图:演讲嘉宾同部分与会者合影(韩梦蕾 摄)。



张明明女士回忆其父亲张恨水的演讲颇受欢迎,她首先回忆了自己的出生。不过,张明明的演讲题目是《十年豪放居河朔,一夕流离散旧家》,这两句来自于张恨水的一首七律《二十三年冬由平南下过南京感而赋此(四之三)》。这一年(1934年),张恨水因积极宣传抗日而上了黑名单,不得不告别居住多年的北京南下,经过南京时写下这首诗。在此次演讲中,张明明没有介绍张恨水那些广为人知的作品《啼笑因缘》《金粉世家》《纸醉金迷》《夜深沉》等,而是集中介绍了张恨水不太为人所知的抗战时期的创作。“实际上,我父亲生命中有很大一部分时间写的是抗战文学,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我父亲便写了《太平花》,这是目前国内知道的最早的抗日小说;1932年又用两个月写了短篇小说集《弯弓集》,‘弯弓’乃弯弓射日之意,有诗有散文有小说有戏剧有笔记等,都有。从那个时候,他就不断开始写抗战文学,或是国难文学。”

张明明现场还展示了一张当时张恨水负责的《新民报》报的副刊,在这期副刊中,版面不大,却有张恨水的四篇作品:《大江东去》《巴山夜雨》《黑暗中的一点光明》以及一首诗。因此,在张明明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在写:“我总是看到父亲的背影,埋头在那里写东西。那八年的八百万字,大多是鼓励斗志的,那个时候生活比较苦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我们当时住的那三间茅草屋是漏的,我父亲因为想回到北京,所以给那房子取名北望斋,但是因为老下雨,外面下雨里面也下,于是就要用瓶子罐子之类的接漏,所以又叫待漏斋。这就是我们当时居住的环境。” 最后张明明读了父亲的一首诗结束了演讲。她说:“我父亲有一个习惯,每逢除夕不是作诗就是画画。而这首诗作于1952年的除夕:居然爆竹响迎新,孤馆裁红预报春。昨夜圆时天上月,三年难日各中人。但求儿女能医俗,赖有文章不算贫。纸里题诗先欲笑,蓝衫一领绝风尘。”
2015_Yenching_Chinese_Book_Show
上图:一位与会者在参观书展。

演讲会上,另一个焦点是本网站主编李强对波士顿著名华人黄君裕传记的介绍。李强首先简单谈了一下他作为新一代移民的个人经历。作为新一代留学生和新移民,李强先生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1996年留学来到波士顿,攻读新闻和政治学专业,之后一直在波士顿地区致力通过新闻报道推动华人参政议政,提升华人形象和积极参加华人维权方面的社会活动,并创办了波士顿双语网。之后,作为传记《迟来的光荣——记黄君裕和解放欧陆的华人二战老兵》作者,李强介绍了波士顿华人二战老兵黄君裕,以及老一代波士顿华人移民的历史。

“去年在哈佛春季中国文学演讲会上,姚蜀平老师说她写《他从东方来》以纪念一战华工的丰功伟绩感到非常荣幸。我和杨欣欣对有机会写曾经登陆诺曼底的黄老先生的传记也感到非常荣幸。就像《静静的顿河》中描写的战争场面一样,在残酷的战场上幸存下来的往往是像黄君裕这样冲在最前面、不怕死的战士,”李强先生说。

黄君裕先生1938年从广东台山移民来到波士顿,之后入伍集训,参加过诺曼底登陆、解放巴黎、进攻德国等一系列重大历史性事件。作者对对黄老做了40多次采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黄老的传记为美国华人二战历史、1882-1943美国排华法案时期华人移民史等领域的历史研究提供许多全新的资料和视角。李强先生演讲最后,播放了波士顿双语网实习记者韩梦蕾今年年初采访黄老先生的视频。

知名华人作家姚蜀平不久前回国探亲未能出席演讲会,不过她最近由波士顿双语传媒和出版公司出版的新书《爱之四季》参加了今年的书展。李强先生对记者表示,《迟来的光荣》一书的英文版正在进入最后的编辑整理中,希望能够在今年8月份二战胜利70周年之际由波士顿双语传媒和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