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之百年历史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原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下面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过去100多年的历史简介,其中可以穿插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多个重大历史事件,而“同济”这个名称正是中德友谊的象征。
Dr_Qiu_Stature
上图:同济医学院校园内裘法祖的雕像。

德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获胜后,实现了以普鲁士邦为首的全国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90年代,德皇威廉二世推进“世界政策”,向海外扩展殖民地,争霸世界。1891年德国海军舰医埃里希·宝隆(Erilch Paulun)随舰首次来上海。当他看到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疾病,且缺医少药时,就决定离开海军,先回德国进修医学。1893年他再次来到上海,就在德国总领事馆附近设立了诊所,并与在沪的几名德国医生组成“德医公会”。1899年,“德医公会”营业不振,宝隆私下通过中国绅商和德国公司、企募捐到一笔款项。德国驻沪总领事馆克纳佩(W. Knappa)乘八国联军战胜中国的余威,派领事馆参赞费舍尔(P.D. Fischer)施压于上海的中国官员上海道扎饬善堂,拨了座落在张家浜新马路(现上海凤阳路)旁一块地皮,给宝隆办医院。

1900年,宝隆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医院的医师大都是“德医公会”成员。他们白天忙于经营自己的诊所,只有傍晚到医院看门诊、动手术。宝隆看到医疗力量不足,拟在院内设立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施诊医生,得到德国驻沪总领事馆及德国高等教育司的赞同。1906年,设立了一个支持医学堂开办的基金会,得到了德国“促进德国与外国思想交流的科佩尔基金会”的协助。筹集到一批医科书刊及新式的外科手术电动器械等物品。这些物品在启运上海前,先在柏林医院展览一周,德皇威廉二世和清政府驻德公使孙宝琦曾到现场观看。

1907年6月医学堂开学前,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在上海不仅号召德国商人捐款,而且要求德国洋行向中国商人募捐。费舍尔还要求中国官方资助,捐款金额较多者可成为医学堂董事会董事。医学堂建立时定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由18人组成,主要成员有:三个德医公会元老:宝隆、福沙伯、福尔克尔;三名德国商人:莱姆克、米歇劳和赖纳;两名中国绅商:朱葆三(沪军都督府财政部长及上海商务会会长,大买办)、虞洽卿(荷 兰银行买办);总领事馆的副领事弗赖海尔·冯·吕特等。宝隆被推选为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全面负责学堂工作。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1907年10月1日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

1908年,“德文医学堂”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同济”二字从德文“Deutsch”谐音而来。1909年,宝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1910年12月,德国政府及工商界看到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已取得信誉和办学经验,同时认为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而且近千名德国商人在上海经商,于是他们策划办一所工学堂。12月10日,德国工商界和银行界领袖集会,推选德国枢密政府顾问费舍尔博士为首,在中国建立一个德国工学堂协会。在费舍尔的号召下,短短几月就筹得175万马克资金。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事务。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第一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医工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不久对德宣战。3月17日,上海法租界当局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4月23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12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1922年学校迁往吴淞镇。

1924年5月20日,经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因此,5月20日定为校庆日)。1927年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1937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学校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早在1925年”五卅”运动中,同济大学医学院学生就积极参加反帝大示威,并通电社会,揭露“五卅”惨案真相,控诉帝国主义的暴行。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学校成为抗日救国会,上街游行,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并多次同上海其他大学的学生一起到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示威,要求积极抗日。学校还组织了抗日救护队,支援前线,打击日本侵略者。同年8月,日本飞机接连轰炸吴淞地区,校舍遭到严重破坏。广大师生团结合作,同舟共济,有沪西迁,途径浙江、江西、广西、云南,历经艰辛,辗转跋涉千里,于1940年10月到达四川省宜宾县和南溪县。师生齐心协力,在危难艰苦之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进行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当迁校至江西赣州时,医学院德籍院长柏德辞职,由皮肤科专家宁誉任院长,他是第一位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的中国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7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1947年,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同济师生3000多人,参加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1948年1月,为抗议反动当局迫害进步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罢课、绝食斗争。解放前夕,学校 组织了应变会、纠察队,积极开展护校应变工作,取得了团结护校迎解放的胜利。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唐哲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医学院院长。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主管。同年,300多名师生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上前线为志愿军服务。1951年6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成立党支部,殷传昭任党支部书记。1955年3月,同济医院从沪迁汉,完成后期部分的迁院工作。1955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迁校建校任务完成。

1955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唐哲任武汉医学院院长。同年,山东医学院卫生系学生及部分教师调整来汉与学院公共卫生学馆师生合并,建立了卫生系。1956年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1957年2月,召开中共武汉医学院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武汉医学院第一届党委会,设党委常委,殷传昭同志任党委书记。1958年3月,李光宇同志任党 委书记。同年,增设儿科系(1962年停办,1978年恢复)。1959年4月,召开中共武汉医学院第二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武汉医学院第二届党委会,未设党委常委。李光宇同志任党委书记。1960年6月,召开中共武汉医学院第三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武汉医学院第三届党 委会,设党委常委。李光宇同志任党委书记。1962年,经卫生部批准,学院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第一批改为六年制。同年,在医学系增设了德语医学班,并在部分年级开设了德语普通班。1965年,苏星同志任党委书记。

从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学校连续5年未招收学生。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1972年增设药学系。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经过拨乱反正,端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学校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978年起,学校由卫生部主管,受卫生部与湖北省双重领导。同年,在卫生系增设环境医学专业。从此,全院各学科恢复招收研究生。1980年,医学系恢复德语医学班,学制为六年。1981年2月,张泽生任临时党委书记,裘法祖任武汉医学院院长。同年8月,召开武汉医学院第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武汉医学院第四届党委会,设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届),张泽生同志任党委书记。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为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建立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并开设三年制卫生管理专修课。1984年,吴在德任武汉医学院院长,裘法祖任名誉院长。

1985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吴在德任校长,裘法祖任名誉校长。从1985年起,在学生中试行学分制和学年制相结合的新制度。同年,正式成立法医系。1986年7月,召开中共同济医科大学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同济医科大学第五届党委会,设党委常委、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届),叶世铎同志任党委书记。1987年2月,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社会科学部。11月,刘树茂同志任党委书记。1988年7月起实行校长负责制。同年,创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989年,临床医学专业开始招收留学生。1990年4月,恢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1年成立妇幼卫生系。批准建立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tjmu_gate
上图:1990年代同济医科大学的校门。

1992年6月,召开中共同济医学大学第六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党委会,刘树茂同 志任党委书记,薛德麟同志任校长。同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在校内挂牌。1993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在校内挂牌。同年成立预防医学系、环境医学系,卫生管理系、教育技术中心。1994年11月,批准建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7年9月,黄光英同志任党委书记,洪光祥同志任校长。同年,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2000年,新增生物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wuhan_tongji_hospital
上图:21世纪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