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与青年领导力”专题研讨会哈佛大学成功举行

【波士顿双语网特约记者张橦报道、王浩摄影】美国东部时间2014年8月27日下午3点至5点,全球青年领导力北美社区“媒介素养与青年领导力”专题研讨会在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会议室成功举行。全球萨尔茨堡媒介素养教育峰会主席、爱默生学院教授Paul Mihailidis以《媒介素养——公民社会的通行货币》为主题展开演讲,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广播网副总编辑伍刚先生作为特邀嘉宾进行点评。研讨会由全球青年领导力北美社区宣传部长、爱默生学院访问学者张橦主持。来自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40位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波士顿双语网等媒体对研讨会进行了现场报道。
2014_Harvard_Media_GYL2
上图:全球媒介素养教育峰会主席Mihailidis教授(左一)发表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

在Mihailidis教授的主题演讲中,他首先介绍了媒介素养的内涵和数字文化的关系。在数字媒体盛行的今天,技术搭建起媒体与公民之间的桥梁,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自上而下的单向线性发布状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巨大影响。当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将分散在世界各地、原本各自独立的个人连接起来之时,驾驭新媒介、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就成为世界各地研究者最新关注的议题。其次,Mihailidis教授指出:媒介素养与公众参与密不可分,媒介素养在公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通行货币”的角色。即:每位公民都可以使用互联网、社交媒体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与世界各地的所有人进行信息交流,进而促进全球范围内信息的传播与流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力。时下的新媒体环境对公众提出的要求与过去迥然不同,公众不再只是单一地媒介信息接收者,更重要地是扮演起媒介生产者的角色。在一个被互联网体系紧密连接的当今世界中,媒介素养高的公民才是有效信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不具备媒介素养的公民难以具备理性表达的能力,无法积极参与到公民的社会生活之中。媒介素养帮助人们在社会的公共参与过程中提升个人和领袖的呼声。再次,Mihailidis教授指出“参与式文化”的潜力特征,譬如:较低的参与门槛,强大分享支持系统,非正式的导师制度,每一位参与者都贡献一份力,考虑他人的意见等。在通往全球文化的语境中,如何使用媒介素养在公民社会中创造价值,将散落在各地的民众更好地连接起来,是全球研究者亟需共同面临和讨论的问题。Mihailidis教授总结,在所有媒介文本都戳手可及的今天,Literacy“素养”一词的概念正在由传统的“读写能力”拓展到今天的“批判性分析媒介文本”和“正确使用媒介创造内容”的能力,媒介素养是21世纪合格公民的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嘉宾点评
2014_Harvard_Media_GYL3
上图:央广网副总编辑伍刚精彩点评。

随后,中国广播网副总编伍刚先生对演讲进行了精彩点评,他高度赞扬Mihailidis教授的演讲内容。他回顾了上世纪至今,美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利用不同媒介形态进行宣传动员而竞选成功的“广播总统罗斯福”、“电视总统肯尼迪”、“互联网总统奥巴马”等诸多案例,指出媒介素养与全球领导力之间密不可分的重要关系。他认为在当今这个颠覆式创新的信息社会,媒介素养对于青年领导力的培育过程产生着巨大的作用。青年人应积极参与媒介生活,巧用媒介进行高效率传播,在提升个人媒介素养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领导力水平。

数据发布
2014_Harvard_Media_GYL4
上图:GYL北美社区宣传部长张橦发布《2014中国青年微信使用习惯》调查结果。

再次,全球青年领导力北美社区宣传部长张橦揭晓最新问卷《2014年度中国青年微信使用习惯》数据调查结果。该问卷调查对象为18至30岁之间的青年,2014年8月6日至25日针对中国青年微信用户发放,从中国、美国、加拿大、法国等世界各地共回收样本193份,其中男性80人,女性113人。主要结论有:第一,中国青年最常使用微信的三大功能分别是:朋友圈,发送文字或语音通讯,群组功能。第二,中国青年的微信依赖程度超过70%,其中轻度依赖占51%,重度依赖占20%。第三,官方账号、家人和朋友被认为是可靠的信息来源。第四,当怀疑信息内容真实性时,不足50% 的青年人会通过其他媒体搜集信息进一步核实。第五,担心个人隐私泄露、信息真假难辨、群组太多常被刷屏是困扰当前中国青年使用微信的三大问题。

专家声音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公司治理专业委员会(CACG)秘书长、哈佛大学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研究员和访问学者、南开大学-央视指数研究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国萍教授与Mihailidis教授讨论后,认为:“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和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ING)平台使得公民转化为媒体发布者成为可能,公众不仅是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成为信息的甄别评价者,以及发布者和推广者。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局限于传媒的学生和媒体专业人士,其重要意义在于创新的传媒教育培养对象更多地关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教育在不同国家有不同发展历程和模式,英国、澳大利亚和欧洲一些国家逐步将其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有些国家和地区通过NGO机构实现相关功能。在中国,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共同探索和推进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大有可为。”


哈佛燕京学者、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张晓虹认为,媒介素养教育非常重要。在新媒体环境里,人人都是发布者,信息传播产生的巨大能量不是传统媒体所能能够比拟的。互联网不仅是表达私人意见的空间,同时也是一个公共空间。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如何用正确的、合法的、合理的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参与公共生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教师张勇对媒介素养十分关注,他认同Mihailidis教授提出的媒介素养“五A”模型,即媒介信息的“Access(获取)、Awareness(自觉性意识)、Assessment(评估)、Appreciation(鉴赏)、Action(行动)。他希望媒介素养能够作为一种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体系中推行,帮助新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好地驾驭信息、适应社会。
2014_Harvard_Media_GYL8
上图:GYL北美社区副主席路宜(左)向Mihailidis教授赠送礼物

观众声音

在问答环节,现场观众向演讲嘉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问题,比如:“如何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中的信息”、“如何解构媒介信息”,与Mihailidis教授进行了热烈讨论。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龚自强说:“今天的研讨会很受启发,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强大的数字网络所联接。以前我以为社交媒体只是科技发展的产物,看到别人使用我也自然而然地使用,而事实上这里面包含很多的学问。媒介素养对于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 清华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曹盛盛认为,媒介素养是每个现代人都需要学习的基本能力。波士顿东北大学项目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朱毅荣会对Mihailidis教授的媒介素养“5A”模型印象深刻,他希望有机会能将新媒体的特点与实践进行结合。南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研究生席月亮结合个人的社交媒介使用经验,思考新媒体给大众提供便利同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罗德岛强生威尔士大学的研究生凯伦认为,中国当前的公民意识已经觉醒,媒体素养不仅是针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更是普通公众行使个人表达权利的必要条件。

研讨会结束后,现场观众对探讨媒介素养的热情意犹未尽,纷纷走上前去与Mihailidis教授继续进行交流。全球青年领导力北美社区副主席、MIT访问学者路宜为演讲嘉宾Mihailidis教授赠送了“媒介素养与青年领导力”主题研讨会的海报作为纪念礼物。最后,嘉宾与现场观众在全球青年领导力联盟的旗帜前合影留念。

参与此次研讨会的访问学者和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学校和专业,但大家从各自多元化的学科背景出发,对媒介素养重要性和急迫性达成一致共识。此次“媒介素养与青年领导力”是全球青年领导力北美社区青年领导力讲坛的第四讲,也是媒介素养教育与NGO领域合作的一次全新尝试,旨在呼吁更多青年关注媒介素养,探索中国社会未来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与NGO合作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