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文作家作客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

【波士頓雙語網記者李強報導】十月份的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中文演講會,19日在哈佛燕京圖書館舉行。來自加拿大、德國和台灣的四位知名作家和學者擔任演講嘉賓,同30多位與會者講解了他們的創作歷程。著名作家張鳳老師不久前意外膝蓋跌碎,手術後就醫復建六個月才將接近復原,帶傷主持了本次演講會。

上圖:陳重仁(前排右二)、桑宜川(前排右三)、宇秀女士(前排右四)等演講嘉賓和部分與會者合影(李強 攝)。





台灣大學陳重仁教授首先發表演講,討論哈金近期三本英文小說《落地》、《背叛指南》與《折騰到底》,檢視哈金跨越中國與美國文化與疆界的流動性,而這些跨越國籍、語言、文化等的流動特性,正可以看得出來哈金的作品與歷史脈絡的連結。他表示,哈金的作品往往由歷史開始,關切的是歷史、對話的是歷史,作品所要企圖超越的也是歷史,備受世界文壇關注,今後有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上圖:(前排左起)主持人張鳳老師介紹演講嘉賓倪娜、宇秀。

德國華文媒體記者倪娜女士因為當晚要趕飛機,宇秀女士好心讓她臨時提前唸稿發表了演講。她表示,語言是一個人的真正國度,華文是靈魂的陪伴。旅居德國寫作十五年,她以長篇紀實小說《一步之遙》詮釋中德之間的距離,真實的德國社會。「文化的傳承性使移民承載著太多的民族基因和記憶,沉澱在血液裡,是寫作讓我沉靜下來,少了寂寞多了思考。特定的經歷、經驗和中德文化的資源,用文字表達內心訴求,讓我直抒胸意,疏解我的思親想家,異鄉邊緣人的尷尬不自在。母語寫作是通往家鄉路上的理由和記憶的尋找。活著不為了寫作,寫作為了活著。」倪娜女士說。

接下來,兩位來自加拿大溫哥華的作家發表了演講。歷史散文作家桑宜川教授演講的題目是「尋找張國燾客死加拿大的歷史記憶」,向大家介紹了近年來他的研究心得與成果。他向聽眾詳細介紹了他如何在多倫多的一個公墓,找到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張國燾的墓地的經過。他的散文《在多倫多探尋張國燾墓地》被中國和海外的各個媒體廣為轉載。

加拿大知名華人作家、詩人宇秀最後發表演講,她從女性心理與社會眼光剖析了女性為何恐懼「中年婦女」的稱呼,探討了相應之對策。在演講中,宇秀站在文學乃人學之立場,引入經典女作家個案,以及自身經驗,解讀文學的閱讀與寫作,對於青春已逝的女性是除了外化美的一切手段之外的心靈補品,並強調當下閱讀經典的重要性,提出了女性建設和分享自己由內到外的美,是對於人類世界的一份責任,而熱愛文學對培養女性內在美至關重要。

與會者對主持人張鳳的新作《哈佛問學錄》出版,以及獲得海外華文著述獎散文類一等獎表示祝賀。作為哈佛系列名作家的張鳳女士,也是26年歷史、下轄20多分會的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副會長,她對四位演講嘉賓遠道前來波士頓,發表精彩演講表示深深的感謝。




十一月份哈佛大學華語演講會

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北美華文作家協會紐英倫分會
Harvard Chinese Culture Workshop Chinese Writers’ Association in N. America, New England Chapter

時間:2017年11月10日, 週五, 下午 2:00 – 5:30
地點:哈佛燕京圖書館聚會廳
 
主持人: 張鳳《哈佛問學錄~與哈佛大學教授對話30年》等書得獎作者邀請

主講人:
鄭洪教授
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世界知名物理學家
演講:文學科學70年,為什麼寫《南京不哭》Nanjing Never Cries

華純女士
日本華文文學筆會名譽會長,獲獎日本作家
演講:俳句和漢俳~華文創作在日本

范晨博士
上海交通大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理論專業博士,薩福克大學訪問學者
演講:每個生命都是值得記錄的~
            境外現代中國人物傳記研究現狀
              
鄧偉博士
江西師範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教育系做訪問學者
演講:從新移民文學的“自我東方化”批評看新移民作家的主體建構

召集:MIT鄭洪教授院士小說家,及 張鳳

演講嘉賓簡介

鄭洪,祖籍廣東省茂名縣,在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獲得學士至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理論物理,33歲即成為麻省理工學院正教授並執教至今。鄭教授,被提名過諾貝爾獎,當選中研院院士,當時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臺北建國中學畢業後,參加最後一屆高中生留學考試,取得資格後,為籌齊保證金,先進入以第一志願錄取的臺大電機係就讀,延至次年留學成行。

上圖:鄭洪教授(右三)出席2017哈佛春季文學演講會。

暑假在IBM公司,找到研究性工作;研究所豁然開解「磁共振」的研究題目,成為博士論文,令他二十二歲就拿到加州理工學院博士。1961年留CIT做了兩年博士後,接著又到普林斯頓一年、哈佛一年研究,1965年到麻省理工學院MIT數學系開始任教至今。尤長於「高能散射」,高能物理論文幾百,研究「廣義相對論量子化」,篇篇都非專家不能懂,但他年輕就喜歡文學,自發性地常閱讀小說,背誦詩詞,繼而創作。被譽為院士小說家。

出版書籍《紅塵裏的黑尊》臺北《聯合文學》出版;《聽歌的一夜》;《彭郎~玉麟與梅花》等;他不僅關懷科學和文學在世界的水平,深切關注觸及廣大的社會和歷史﹐剛用了十年完成心願寫了本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英文小說書名《南京不哭》《Nanjing Never Cries》引人矚目由MIT 2016破格出版,中文版由鳳凰出版集團,南京譯林2017出版。

華純女士,日本華文文學筆會名譽會長,世界華文旅遊文學聯會理事,世界華文女作家協會終身會員,國際筆會會員。

中國大連出生,5歲從京城遷居上海。青春少女期,曾往農村插隊落戶。返城後大學畢業,職場是大學外語教育出版社。 1980年代赴日留學,先後在日本環保機構、國會議員事務所、建築公司等處就職。曾任中國環境文學研究會的理事。並持續在國際研討會上發表學術論文。 2011年與著名學者王敏、荒井茂教授一起發起創建日本華文文學筆會,2014年任筆會第二屆會長。兼任中國暨南大學客座研究員、上海華東政法大學東亞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河北省滄州市圖書館駐館作家等。

獲獎作品:《沙漠風雲》作家出版社 首屆全國環境文學優秀作品獎入圍。 (1999年中國作家協會創研室,中國環境文學研究會和國家環保局聯合召開作品研討會)《Good—bye》 首屆世界華文優秀小說盤房杯獎。 《茉莉小姐的紅手帕》華文著述優秀作品獎。散文《女人的花鳥風月》選入《2010年中國散文精選》著作本(中國作協創研部)散文集《絲的誘惑》(文匯出版社)首屆中山盃全球華僑華人優秀散文著作獎;詩歌《相遇》香港全國詩歌大賽蔡麗雙杯
二等獎;詩歌《春夏秋冬之間》組詩《香山詩刊》首屆花城盃“最受讀者歡迎作品獎”。詩歌選集《寸心言不盡》另有:2014年中國新移民文學優秀創作獎、2016年華僑華人中山文學獎項“伯樂獎”。

范晨,上海交通大學比較文學與文化理論專業博士。2008年畢業於南京師範大學英語教育專業,2011年獲南京師範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學位,次年獲得英國杜倫大學(Durham University)英國文學碩士學位,其間主要關注英國浪漫主義詩歌與十八世紀女性小說研究。

2011年-2016年在江蘇科技大學擔任英語教師,教授綜合英語、英美文學、英語教學法等課程,任教期間多次獲得各級教學獎勵。此外,曾國內期刊上發表數篇論文,並於文匯出版社翻譯出版兩冊《綠野仙蹤》。進入博士階段學習後,師從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劉佳林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傳記,並參與國家重大規劃課題“境外中國人物傳記資料收集與整理”。 2017年9月起,獲國家留基委資助在薩福克大學Suffolk University訪學,師從鄭達教授,研究課題為“華人書信研究”,以期從手稿資料中抽絲剝繭,深入探討華人的自我書寫、家族史與個人命運。

鄧偉,又名鄧博偉,湖北襄陽人,2008年和2012年先後從武漢大學文學院畢業,獲得文學碩士和文學博士學位。現為江西師範大學國際教育學院講師,東南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後研究人員。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聖塔芭芭拉加州大學教育係做訪問學者。

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外文藝理論批評,後殖民研究和海外華人文學文化研究。2011年曾受邀參加第二屆兩岸三地中文博士生高峰論壇,2010年,2011年和2014年曾分別受邀赴加爾文學院,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和巴黎大學參加學術會議。

近年來在《江漢論壇》,《長江學術》,《湖北社會科學》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代表性論文有:《塞壬的歌聲與反叛的代價~阿多諾藝術自律觀批判》(9500字,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13年第3期全文轉載);從’史中之史’到文學‘話語體系’—宇文所安文學史觀摭論》(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1年第2期摘錄)。 2011出版合著《新時期湖北文藝批評主潮論》(武漢出版社);2013出版譯著《名人文化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楊玲,陶東風主編,鄧偉參譯);專著《後殖民視域下的新移民文學批評研究》將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近三年來主持省級以上科研項目4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