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光华路到清华园,探索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Welcome Home / 家页 Forums 留学、教育、选举 从光华路到清华园,探索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Viewing 1 post (of 1 total)
  • Author
    Posts
  • #20459
    Anonymous
    Inactive

    从光华路到清华园,探索艺术与科学的融合
    ——记2013年“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王明旨

    记者 程 曦
    w.jpg
      我们树起一面大旗,就是清华美院无论在艺术创作、理论研究还是未来的探索中都应该坚持艺术与科学交融的大方向。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少有艺术类院校如此明确地立起这么一面旗帜。现在看来,当时确立这个方向是对的。——王明旨

      “中央工艺美院加盟清华,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转眼之间已经14年了。”从当年的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到合并后的清华大学副校长兼美术学院院长,再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4年来,王明旨一直在为清华美院的发展殚精竭虑。

      14年间,清华美院从光华路上精致小巧的校园迁入清华园东隅宽敞明亮的大楼,在学校建设一流大学战略思想指导下,依托综合学科优势,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长足发展,学科结构更趋合理,优势进一步加强,特色更加突出,在2010年的学科国际评估中被评价为“已经跨入国际最佳设计院校行列”,多次入选美国《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60所最佳设计院系,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与设计类学院之一。美院的加入,也为清华园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氛围和艺术气息,让艺术与其他各学科的交叉成为可能。

      2013年教师节前夕,王明旨荣膺“清华大学突出贡献奖”。回顾14年来的历程,他说的最多的还是美院的发展,而不是自己的成绩。“必须强调这些都是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清华美院全体师生员工和历任学院领导共同努力的结果。”王明旨说。

    设计与美术并重 确立学科发展方向

      1956年成立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当时全国惟一的设计艺术类院校。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公众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全国已经有上千所大专院校开设了设计艺术学科。和清华一起大步迈向世界一流的清华美院,在学科发展中应该选择怎样的航向?2000年10月,王明旨等美院领导组织全院召开了为期三天的学科建设讨论会,确立了清华美院在今后发展中要“保持设计艺术学科优势,加速发展美术学科”的方向。2000年和2003年,清华美院先后获得美术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

      在2001年接受《美术观察》杂志社关于艺术教育的访谈时,王明旨表示:“工艺美院并入清华之后,由原来的纯艺术设计扩展到美术的范畴。”他强调,清华美院的发展应该处理好美术与设计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保持设计艺术类学科传统优势的同时,大力促进深层次探索心灵的美术类学科发展,因为它们既能为设计艺术提供养料,又具有全面育人的深远意义。王明旨举例说,中央工艺美院的健康发展,实际上也受惠于“装饰绘画”、“装饰雕塑”这些教学中长期存在的美术基本形态。

      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清华美院大力加强美术类学科建设,广揽贤才,迅速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后起之秀”。以雕塑系为例,学院先后引进曾成钢、李象群和王洪亮等国内非常著名的雕塑家,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雕塑系先后完成几十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对我国城市雕塑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美术领域的评价欣赏往往见仁见智,很难有统一标准。我们清华美院的美术学科能够在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取得公认的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甚至有人说这确实是‘清华的学科’,上升迅速而水准一流,这是非常难得的。”王明旨欣慰地说。

      王明旨当年在访谈中所作的判断没有错,与美术学科的“异军突起”相呼应,清华美院的设计艺术学科在兄弟院校的激烈竞争中一直保持着领先位置。“设计艺术学”2002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近10年来3次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艺术学”、“设计学”共获得3次全国第一,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单位。

    艺术与科学交融 彰显清华特色

      2001年5月,清华90周年校庆刚刚结束,清华美院在中国美术馆隆重举办首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江泽民、李鹏、温家宝、李岚清等16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出席展览,展览参观人次刷新了美术馆的历史纪录。这次极富“冲击力”的展览和研讨会被誉为当代中国美术界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艺术与科学”也成为令人瞩目的热门话题。

      科学、艺术两大领域的两位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和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联手倡导了这次活动。吴冠中来自清华美院,而李政道也一直与清华美院保持着密切交往。这些得天独厚的背景固然为活动“极一时之盛”创造了条件,但对清华美院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将展览和研讨会带来的影响力持续下去,为清华美院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以这次展览为契机,我们树起一面大旗,就是清华美院无论在艺术创作、理论研究还是未来的探索中都应该坚持艺术与科学交融的大方向。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少有艺术类院校如此明确地立起这么一面旗帜。现在看来,当时确立这个方向是对的。”王明旨坚定地说。

      展览期间,学校支持美院成立了“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李政道担任中心名誉主任,王明旨作为中心主任负责具体工作。中心面对国内外相关领域,通过课题、项目的研究与合作方式,开展艺术与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实践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目前已经连续举办了3届。

      清华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大学环境,为美院进行艺术与科学交融的探索提供了难得的条件。“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国家创新基地”入选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新成立的信息艺术设计系与计算机系、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开展“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项目,《清华美术》、《艺术与科学》系列书刊的持续出版……所有这些,无不秉持着艺术与科学交融发展的共同宗旨。“这使得我们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一个长期的大的努力方向,实际上也让美院和清华其他院系的学科交叉和协同研究找到了新的界面。在这样的环境中,美院甚至有了973项目——雕塑、壁画类文化遗产的虚拟复原,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王明旨说。

      从2008年起,王明旨开始担任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创新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他与吴冠中先生长子吴可雨和管委会委员们经过反复商议,决定利用这笔基金,在3年左右一届的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上颁发“吴冠中艺术与科学大奖”,同时面向全校学生,每年奖励9位在艺术与科学创新方面表现优秀的清华学子。王明旨相信,让吴冠中、李政道首倡的艺术与科学交融之道在年轻一代身上发扬光大,是对吴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是清华美院可以为学校作出的独特贡献。

    有大楼更应有大师“退居二线”心系长远

      回顾14年来清华美院的发展历程,王明旨最感激的,是学校对艺术学科特殊发展规律的尊重和支持;最欣慰的,则是美院全体师生员工对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大局、总体规划、管理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2005年,也就是王明旨卸任清华美院院长的那一年,他欣慰地看到美院新教学楼的完工。“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得以把世界上最优秀的美术院校的建设经验应用到美院大楼的建设中。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建筑面积达63000平方米的大楼建设,这是很难想象的速度。”王明旨强调,美院大楼建设的灵魂不是“大”,也不是“新”,而是给予师生充分的实践空间和交流空间。美院大楼建成后,使得清华美院生均教学资源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占有优势,为学院培养创新型杰出人才提供了重要保证。

      14年一晃而过,当年清华美院引进的一批年富力强的优秀艺术家,不知不觉也到了临近退休的年纪。王明旨借用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打过的比方说,艺术家就像“甜瓜”,越老越甜。他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学校能在这批艺术家退休后,用其他形式尽量组织他们继续为国家、为学校作贡献。“他们的艺术创作经验和体悟,对人才培养来说是很宝贵的资源。学生的成长需要他们,我们不能把他们简单地‘放到’社会上。”王明旨深有感触地说。

      当院长的时候,王明旨总感到肩上担负的重任。任何时候有老师或同学对学院发展提出建议、意见,他总要认真地听取他们的想法,仔细研究、商议,妥善答复和处理。“现在担子不在肩上了,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考虑一些对学院长远发展有好处的事情,我想通过这种方式为学院和学校继续作贡献。”王明旨诚恳地说。

      除了担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王明旨目前还主持着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对这座即将于2014年校庆期间建成的“艺术殿堂”,王明旨充满期待和信心。“艺术博物馆将有1万多平米的展览场地,这样既能把社会上和美院内部各种优秀的展览都吸引过来,又能让学校图书馆、建筑学院和美院等院系单位的大量‘藏品’充分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我们还可以按主题、按季节来策划展览,这对丰富清华的校园生活和艺术氛围会很有好处。”王明旨说。

    来源:新清华 2013-09-27

Viewing 1 post (of 1 total)
  •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