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之光:登陆诺曼底的二战老兵黄君裕

Arthur_Wong_Proud_CA
新华网《华人之光:登陆诺曼底的二战老兵黄君裕》简介

【作者】李强、杨欣欣
【出版社】杭州出版社

2009年,家住波士顿的美籍华人黄君裕,收到了来自第112届美国国会联邦参议员约翰·克里的信。信中说:“美国陆军黄君裕:今天,我骄傲地宣布,你获得了国家的最高军队荣誉勋章:紫心勋章、铜星勋章。”连同这两枚勋章在内,黄君裕共收到了9枚军功章。这9枚迟到65年的军功章,旨在表彰他在二战中加入美国陆军,登陆诺曼底“死亡线”奥马哈海滩,并参加多场反法西斯战斗的卓越功勋。

黄君裕不是特例。据统计,在二战期间,像黄君裕这样从军的华人青年多达两万人,而当时的华人人口只占美国人口的千分之一,也就是说每五位华人中,就有一位热血青年为支持祖国抗战、打败德日法西斯轴心而毅然加入美军各个兵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不仅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全球华人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通过扎实的采访,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黄君裕移民美国、加入美军、参与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迎接胜利、回到波士顿终身服务侨社的故事。这既是对二战老兵黄君裕传奇人生的回顾,也是对在二战中牺牲和幸存的盟军海外华人战士的告慰。从以黄君裕为代表的二战华人老兵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炎黄子孙自强不息、勇敢拼搏的精神。

【美国读者请点击下面的链接购买《华人之光》。】





【中国读者可以到当当网:product.dangdang.com/23737213.html 订购《华人之光》。】

《华人之光》出版后的感言

【编者按:杨欣欣,北京大学历史和艺术学院双本科,波士顿大学传媒学院硕士,曾在波士顿NBC, CW电视台实习,也曾就职于波士顿《世界日报》。杨女士现为印第安纳大学布鲁明顿分校传媒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包括美国少数族裔传媒和国际传媒。2013-2014攻读博士期间,和本网站主编李强先生一同创作了二战老兵黄君裕传记的中文繁体版《迟来的光荣》。这本传记的简体版《华人之光:登陆诺曼底的二战老兵黄君裕》2015年6月由杭州出版社出版,并于同月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出版物。】
Amy-Yang
作者:杨欣欣

漫长艰难的博士资格考试终于结束,进入了论文写作,也能挤出时间写几点关于这本书的感受。一直想说的是,非常感谢李强给予的这次合作机会,和黄君裕先生对我们写作的信任和支持。下面,我就长话短说,讲讲个人感受。
2013_Arthur_Wong_Protest
上图:黄老(左二)2013年11月在波士顿公园抗议ABC的Jimmy Kemmel Live栏目播出“杀光中国人”的言论(资料图片)。





这本书是从2013年暑假开始的。当时我在国内,收到李强扫描过来的关于黄老先生的一些资料,有英文有中文。我开始断断续续地做一些翻译,将英文资料翻译成中文,同时按照时间顺序,将故事理顺。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细节不连贯。举个例子,黄先生讲自己的祖母在中国,但是在英文资料中,竟然提到祖母在祖父的波士顿餐馆里。对这些重叠和不确认的信息清理,花费了不少时间。暑假过后,我回到印第安纳,我把问题一一列出,用电子邮件发给李强。李强结合自己的思路,对黄先生进行采访。来来去去很多回合。虽然至今仍然有一些细节,也可能是读者比较关心的话题,并没有讲透彻。比如黄先生和二战中结识的一些战友的对话和进一步的关系发展,都没有办法再追溯。但是我们非常能理解,对80多岁的老人来说,不少打闹嬉笑,已经随时间烟消云散。虽然有一些遗憾,但是我们做了尽可能好的处理。

书写到2013年年末的时候,我已经完全不能再继续下去。博士课程紧张,同时还在写另外一本中文书,也快要生小孩。所以后期的写作,李强完全一人独挡。他理顺了整本书,并且加入了大量其他二战华人士兵的信息,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黄先生一个人,而是通过他折射一代在美华人的生活。整本书下来,李强做了一多半的工作,开车采访,请人翻译粤语,升华书的境界,撰写,加上最后审稿,还有更多的工作,我没有办法详列。所以,如果没有李强,就没有这本书的产生,大家也就没有机会看到早期在美华人在二战中浴血奋战的历史画面。我只是非常有幸加入其中。

黄君裕先生经历的一些事情,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好像是天方夜谭。比如乘船来美国,按照年龄买船票。用电报报平安。这些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但是,黄君裕先生在军队中遭受到的一些歧视,在美当今社会依然可见。无论是2013年的姜波案,Jimmy Kimmel的脱口秀节目,还是早年的李文和案等,无不为我们敲响警钟。作为在美华人,我们应该如黄君裕一样,为自己的族裔争取平等权利。也应该如李强所做,让华人的新闻媒体,聚集和传播华人的声音。我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得奖,也证明了,我们需要听到像黄老先生的铿锵之声。那声音,让我们众志成城,让我们理解过去,更让我们展望未来。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