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Home / 家页 › Forums › 华人手牵手 › 驳《美华人抗议”辱华”的七件错事》兼一个海外华人的心声
- This topic has 0 replies, 1 voice, and was last updated 10 years, 11 months ago by Anonymous.
-
AuthorPosts
-
November 21, 2013 at 3:37 pm #20516AnonymousInactive
最近从朋友处得知在网易某专栏中刊登出一篇题为《美华人抗议”辱华”的七件错事》(作者:罗雯,以下简称《七件错事》)的时评文章。由于最近整个美国华人社会正为辱华事件群情激奋,于是赶紧找来此文拜读。细读之后,不禁拍案而起,文中所述“事实”谬误百出,观点离奇出位,作为一个在美国生活了八年之久的中国人,深感有必要站出来,澄清真相,让国内民众更清晰地了解整个事件的脉络,以正视听;也在此愤怒谴责那些试图以标榜独立、公允来博取吸引力的无良文人们。
关于吉米•基梅尔(Jimmy Kimmel)在10月16日晚的脱口秀节目中的辱华言论我就不再赘述了,其节目的完整视频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大家可以找来仔细研读。就罗雯在其大作中列出的华人的“七宗罪”,我想一一做出如下的驳斥:
罗雯观点一:美国华人抗议美国广播公司(ABC)辱华言论示威活动的导火索“OK, that’s an interesting idea”(这是个有趣的想法)只是美国人表示不赞同时常用的客套用语。
在美国,如果孩子在学校里说出“kill someone”(杀死某人)之类的话,将会是非常严重的一件事情。学校对此是非常严肃的。孩子会被学校暂时停课,而且,他们还会知会孩子的家长,要求做出整改。而这个秀是事先录制后公开播出的,节目里含有这种言词而未被删除,其深层原因就是因为整个美国社会对中国人的尊严的忽略。如果这个孩子的言词里含有“杀掉黑人”,或者“杀掉犹太人”的字眼,那不用说,美国广播公司在审查的时候,是绝对不会让这个节目公开播放出去的。正因如此,才导致了全体在美华人真切感受到了来自美国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才会有这一次大面积的抗议示威。而且,该节目对小孩的暴力与种族仇杀言论不加删节的播出,也让广大华人家长们担心媒体在下一代中宣扬仇恨(Promote Hatred)。这些才是真正的导火索。罗雯显然连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没有搞清,就武断地指责在美华人“恶意推定”,着实可笑。
罗雯观点二:对道歉的曲解
美国广播公司及吉米•基梅尔本人确曾几次道歉,但是且慢,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道歉是否如罗雯所说的那般“真诚”。
事件之初,美国广播公司在广大华人强烈抗议的压力之下,于10月25日勉强给一个叫80-20的亚裔组织传真了一份道歉信。美国广播公司在道歉信中迂回其词,对事件本身未有点明和任何交代,全信没有一处提到吉米•基梅尔和“Kill everyone in China”(杀光中国人)的言论,也并未在其网站或电视节目上向全美观众公布这份道歉信,美国广播公司幻想着用一纸语焉不详的道歉信来大事化小。这封傲慢的“道歉”信不仅无法取得华人社区的原谅,反而进一步激起了更多华人的愤慨,于是先后在旧金山, 纽约, 洛杉矶等地有了华人民众自发的抗议示威,其中10月30日在洛杉矶星光大道上的吉米•基梅尔演播室门前的华人民众抗议迫使吉米•基梅尔走出大楼对抗议者们再次道歉,但是在其电视节目上,吉米•基梅尔是这样“道歉”的:“那个今天是…奇怪的一天,今天有好多人在生我的气,情况比往常更严¬重。他们生气是因为几周前在节目上,我跟一群五六岁的孩子聊了些事情,小段中一个孩子¬发表了冒犯性的言论。我以为大家都清楚,我并不赞同他的言论,但显然并非如此。所以我¬只想说,对不起,我向你们道歉。我绝对没想要任何人不开心。”显然,吉米•基梅尔也在玩弄所谓道歉的把戏,轻描淡写的把广大华人全美性的抗议运动归结为“奇怪”;为此,无比愤怒的华人社区决意发起美国立国200多年来最大规模的华人抗议运动。11月9日,遍布全美的27个城市同时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示威,人数约有2万之多,更多的各地议员与民权组织也参与了进来。鉴于如此巨大的民意压力,美国广播公司于11月10日不得不在其网站上不起眼的地方贴出一份书面道歉信,但却偷偷将道歉日期篡改为11月8日,也就是全美大游行的前一天。美国广播公司无非想通过这些小动作给美国公众造成这样一种错觉:在他们11月8号发了道歉信后,华人仍在11月9号搞大游行。给人们造成一种华人是在无理取闹的印象。请问罗雯,这样的道歉可有半点“真诚”可言?
罗雯观点三:游行示威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
大家都知道,美国是个法治国家,各个城市的游行集会都是事先与警方沟通过甚至依法申请了许可的,11月9日洛杉矶的示威组织方甚至花费不菲雇来保安公司协助警察维持交通与秩序。美国警察对违法行为可没有半点的仁慈可言,稍有越线,轻则逮捕,重则击毙,岂能容忍我们“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让我们在美华人深以为豪的是,自事件爆发以来,遍布全美如此多城市的,参与者众多的抗议示威活动中,没有一名抗议者因违法行为被逮捕,甚至在游行结束后,游行组织者都还特意安排志愿者捡拾沿路的垃圾,确保不因游行活动给周边居民带来不良影响。连美国警方都承认:“Still, police said the protest was peaceful and no one was arrested. (警方说整个抗议活动是平和的,没有抗议者被逮捕。)(参见 http://articles.burbankleader.com/2013-11-09/the818now/tn-blr-me-protesters-picket-outside-abc-studios-in-burbank-about-jimmy-kimmel-segment-20131109_1_segment-jimmy-kimmel-picket )”。罗雯在《七件错事》一文中,凭空污蔑“休斯敦商业街的正常交通秩序被干扰”,“示威者甚至闯入电视台,致使ABC公司报警”,“失控的街头运动”等等,我不知道她是真的不明真相还是别有用心的在挑拨什么?
罗雯观点四:意图抵制迪士尼进行商业惩罚
众所周知,华人在美国属于少数族裔,只占全美人口比例的1.2%。加之,华人长期以来被主流社会排斥,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针对特定种族的歧视法案就是针对华人的!所以,华人在美国政坛、主流经济体中都极其缺乏话语权,以如此之弱势群体对抗傲慢的庞然大物迪士尼集团(美国广播公司为其子公司),除了集体抵制,进行经济上的惩罚,还有什么更有效的办法?而且,集体抵制也是对美国主流社会显示华人社区的团结,对于华人在美的长期发展与争取公平的生存环境有益无害!美国是个自由的社会,只要不违法,抵制迪士尼何错之有?我不明白这位罗女士究竟是哪里来的道德优越感,可以居高临下地指责我们“见不得别人好”,“蠢到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地步”?相反,我要特别指出的是,必须警惕迪士尼等西方媒体的文化入侵,对我们下一代的精神侵蚀。中国越来越开放,但并不能因此丧失民族文化自豪感。我很痛心的看到,很多年轻人不知女娲造人,只知亚当、夏娃,不知梁山伯、祝英台,只知罗密欧、朱丽叶,言必称罗马、希腊。我们引进西方的先进科技,并不等于要全盘接受西方的文化与价值观。迪士尼不是慈善家,它给我们带来所谓欢乐的同时,也从中国市场攫取了巨额利润!
罗雯观点五:编造美国媒体对游行选择性失声
本人几次全程参与了在洛杉矶举行的抗议活动,除10月30日在吉米•基梅尔演播室门前的抗议活动有大约2-3个外文媒体到场外,11月9日几千人在美国广播公司总部大楼前的抗议示威活动愣是没有一家外文媒体现身,而实际上示威主办方,甚至我本人都在活动数天前通知了很多美国的主流媒体。本人在洛杉矶游行现场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就很明白地指出了这一点。这样的选择性失声不仅仅只出现在洛杉矶,从圣地亚哥到旧金山,从休斯顿到纽约,莫不是如此。试问,如果是其他任何一个族裔发动全美20多个城市,2万多人参与的大示威活动,还会出现媒体集体失声的情况吗?这种情况的出现恰恰反证了我们走上街头的抗争是多么的必要与紧迫!
诚然,不可否认美国媒体对华人抗议活动的报道多少还是有些的,但大多是在119大游行之后,甚至是中国外交部回应之后才出现的。而且,很多报道要么寥寥数语;要么春秋笔法,刻意误导受众;要么就是藏在版面里某个不起眼的角落。这就是美国社会所谓的新闻公正自由的真相,这没有丝毫的编造,都是在美华人们正在经历的、正在发生的真实情况。反驳完缪文《七件错事》,我还想就这次的华人大抗议事件再说几句:美国社会其实并没有大家想像的那样完美,相信很多华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有形无形的歧视,我们一忍再忍,但这一次我们不要忍了,权益靠自己去争取,这一次,我们一定要拿回属于我们的尊重与平等!我们抗议,并不是无厘头地要与一个六岁小孩过不去,我们看到地是这个充满暴力与种族歧视的所谓“笑话”居然能够堂而皇之地播放出来;我们更看到美国这个社会在堕落,媒体在给下一代传递着怎样扭曲的价值观!我们不缺少幽默感,但是我们决不接受以幽默之名而行种族歧视之实。这次抗议活动是在美华人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全民运动,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华人民众维权意识的苏醒,也非常欣慰地看到了团结的力量。但是我们也清醒的看到维权之路还十分漫长,前面还有无数艰难险阻。我们不会放弃抗争,也衷心希望国内的民众能够理解与支持我们的抗争,你们远在大洋彼岸的一句问候、一句支持,都会给我们增添无穷的动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华民族的尊严奋斗!
Judien 2013年11月14日晚 于 圣地亚哥
-
AuthorPosts
-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