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胡万里(右)和沈安平在2013年5月的艺文小集合影。
文学讲座 刘晓丽博士《建构/解构“满洲国”》,谢琼《满洲文学及少女符号学》
刘晓丽博士为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中文系教授, 萨福克(Suffolk)大学 历史系 访问教授, 先后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美学、当代艺术,尤以中国殖民地文学和分析美学为重点。著作《异态时空中的精神世界》(2008)《伪满洲国文学与文学杂志》(2011)《周末读点美学》(2013)等。主编《伪满洲国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丛书(将于2015年出版)
满洲傀儡国(1932-1945)组建之初就通过各种媒介炮制出一套新的意识形态——“新满洲”,当权者借文学作品、文化活动,地理研究及开发等一系列活动,塑造民意、重塑历史,意在构建“新满洲-新国家”、“新满洲-新国民”——这里是日本的友邦、新青年的乐土、劳工的伊甸园。但文学自有其自己的逻辑轨迹,在遵命建构“满洲国”时,文学作品又在其细微处解构拆散了这个神话。今天“新满洲”的修辞也并非了然无迹,在日常话语、文学创作、历史研究中仍若隐若现,为此有必要重返历史,反思殖民统治与现代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谢琼,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生在读。研究范围包括现当代中国、韩国、日本文学,性别研究,殖民和后殖民研究,以及创伤研究。现在正在撰写博士论文,题目暂定为《边境地带的诗学和政治——满洲和跨界的东亚文学》。过去曾在学术及文艺杂志上发表中、英、韩文多种学术文章、翻译作品和文学创作。
谢琼将讨论中国东北(满洲)作为一处多民族共生的边境地带,是如何规约了少女这一符号在满洲国时代对日本殖民者和对中国女作家而言所具有的不同的意义,而这些不同的意义又如何既彼此挑战,又彼此利用。她将首先介绍日本在满洲国时代的宣传画“五族协和图”以及日本作家小泉菊枝于1938年出版的小说《满洲少女》,由此来展示日本统治者眼中满洲少女的理想形象。接下来,她将通过对杂志《新满洲》中女性文学专栏的细读,来分析中国女作家如何能在始终受限于帝国主义性别话语的条件下,以别样的方式构筑起与之相左的“少女符号学”。最后,她会进一步聚焦在满著名女作家梅娘和但娣的作品,以此探索边境地带多样化的文学传统如何为作家提供多种有关少女的文学话语,使得她们得以由此发展出属于她们自己的“少女符号学”。
时间﹕2014年4月6日 星期天晚间 6:45 PM-9:00 PM
地点﹕大波士顿中华文化协会(GBCCA) 437 Cherry Street, 2nd Floor, West Newton, MA 02465
主办﹕GBCCA艺文小集俱乐部
联络:姜琴 617-412-9299 Email: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