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伦, 哈佛大学(在4月14日的哈佛中国论坛开幕式)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morning and welcome to the 15th Harvard China Forum. My name is Jack Chen, and I am one of the Co-Presidents of the Forum this year. As this is my third and last time speaking on behalf of Harvard China Forum on this stage, I would like to, just for once, address you in Chinese instead of in English. I want to express my sincere apologies to the English speakers here today, but I hope that our interpreter Ben can make up for the inconvenience as best as we could.
十五年前,一群志同道合的中国留学生在哈佛走到了一起,创办了一本叫做《哈佛中国评论》的杂志。而为了募集出版杂志的资金,在熊晓鸽先生的建议下,他们在1998年举办了第一届哈佛中国论坛。当时第一届论坛的嘉宾包括有时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李肇星以及时任建行行长的周小川。论坛非常成功,让他们一口气印了一万本杂志。十五年过去了,当初为杂志撰写文章的博士生杜巨澜现在已经成为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杂志的总设计师靳军也当上了中央美院的教授,在熊晓鸽先生的帮助下组织论坛的张黎刚则创办了爱康国宾健康管理机构,而当年一起参与组织工作的熊晓鸽先生的助理更成为了张黎刚董事长的妻子。但是我想,如果当时有人告诉他们哈佛中国论坛和他们自己十五年后是什么样子,他们或许也不会相信。 |
而就这样,十五年过去了。《哈佛中国评论》这本杂志已经不再出版了,而哈佛中国论坛也经历了自己的风风雨雨——从最初的一炮打响到中间短暂的沉寂与没落,有谁能相
信,曾经有那么几年,哈佛中国论坛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其实并不是哈佛学生?又有谁能想象,当我四年前作为大一新生参加哈佛中国论坛的招新宣讲会时,两位主席是整个组织仅有的两名成员?
但是哪怕是经历了这样的窘迫,我们还是走过来了。在过去的四年里,哈佛中国论坛已经彻底走出了当年的困境,重新成为了北美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学生论坛之一。而更可贵
的是,我们已经逐渐蜕变成了一个哈佛大学本科学生为主体的组织,为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有多少参加过我们两年前的第13届论坛。从某种角度来说,那一年是我们的巅峰之作,那一年我们的总参会人数史无前例的达到了一千一百多人;但是从某
种角度来说,那一年却也是我们的低谷,那一年,也是我们最混乱无序的几届论坛之一。但这也让我们更加明确了我们的目标——为大家呈现最高质量的学生论坛,不求最大,但求最好。这两年来,我们一直怀抱着这个信念而努力,而我也在这里向大家保证,这将一直会是我们的目标。
如果要套用乔布斯的话来描述哈佛中国论坛的十五年,那就是:years passed, kids came, good times, hard times, but never bad times. 我想这句话对于在座的企业家来说也是一样的,20年前邓小平的一次南巡催生出了一批伟大的企业。今年不仅是哈佛中国论坛十五年,更是复星集团二十年,也是中诚信二十年。但我想一切的缅怀过去的意义都在于让我们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所以其实今天的主题并不是纪念过去,而是展望未来。在连续举办了两届以回顾为主题的论坛后,今年我们再次将论坛的主题回归到了展望之上:“2012:一起向前看”。透过经济改革、可持续发展、创新、投资等话题与角度,我们希望可以与在座的各位嘉宾与听众一起探讨在2012这个世界与中国的节点后,中国将如何继续走下去。 |
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在未来的时间里,哈佛中国论坛不仅会持续努力为大家奉献最好的论坛活动,更能通过这样一个交流的平台以及我们的暑期学生外交平台等其他活动进一步为中美之间的交流尽我们的绵薄之力。我们希望,在十五年后的今天,依然可以有一个人站在这里,向大家讲述哈佛中国论坛的故事。
过去的十五年里,哈佛中国论坛一直微妙地与中国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年前我站在那座讲台上说:就在新中国走过了第一个甲子的时候,哈佛中国论坛也迎来了新的一个十二年轮回。今年,中国更会在2012年与哈佛中国论坛一样迎来一段令人有些忐忑,但却更加期待与向往的新的旅程。中国与哈佛中国论坛接下来的十五年,请让我们一起见证。
一如既往,我想在此感谢所有的嘉宾与代表们,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个周末的时间来参加我们的论坛。是你们带来了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才让我们的所有努力变得有意义。感谢我们的同声传译——在过去的三年里,陈峰老师一直慷慨地支持我们,让我们所努力搭建的这座交流的平台可以跨越语言的屏障。
感谢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万科、泰康人寿以及中国企业家论坛,是你们的鼎力支持让我们得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全力为大家服务。
但最重要的,我还是想要感谢我们所有的组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是你们无私的辛勤工作让这一切都成为了现实。
这是我的最后一届论坛。但是我想这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感谢哈佛中国论坛给了我最宝贵、最难忘的四年大学生涯,我也衷心地祝愿论坛、祝愿祖国,在2012年之后再创辉煌!
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哈佛中国论坛“92派”企业家重温20载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