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鏡明,波士顿双语网专栏作家
《三字经》,在中國古代,综其覆盖读者面之廣,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傳時间之久观而言,不能不说在蒙書教材中,是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啟蒙之書。初著作者是:宋·王应麟。
《百家姓》,是关于姓氏的專書。成書于北宋初年。収集现有姓氏共五百零四個,其中单姓404個,復姓60個。當今中國最新版《百家姓》排名前三位是:王、李、張,其人口分别為:9500多萬人、9300多萬人和近9000萬人。三姓人群约占全國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一。
《三字经》,取材于典故范本,包括:文学、歷史、哲学、天文地理、人倫義理等。具有識字、廣见闻、传授知识等功能。内容相當丰富。書中文筆自然流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樸实無华,情真意切,深入淺出。《三字经》被歷代学者和廣大读者定评:“堪稱為蒙学之冠”。
《三字经》之所以一经问世,便流传不衰:第一、具有易听易背、琅琅上口的韵律美感;第二、具有易記易懂、言简意赅的识字功能和教化作用。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専。” 這是《三字经》一开头的四句韵律诗,文字淺显,内容易读、易解、易懂。由此可见,有史以來,凡是古今傳颂久遠之中华文化珍品者,均為大眾化的不朽之作。
以上所引四句韵律诗,是整篇《三字经》的总纲。是《三字经》立論的基楚,是幼童教育的基楚和凖则。
人,為什麽要接受教育?又為什麼要對人,進行持之以恒的教育?這是“教之道”在认识論上,首先要研究和解决的問题。這個根本性的问题,就是:“性”和“習”的关系。
人之性,首先是天性,即天赋之性。是纯善無恶的。這就是孟子说的“性本善”。人本來就有善良的天性。看到别人受苦遭罪,我们心中不忍,這就是仁爱之心的初起。孟子举了个“孺子坠井”的例子。看到别人的孩子掉到井里,我们第一个意识是快去救人。不是為了需要什麼;而是仁慈的本能。是人的善良本性。這就是天赋之性。人还有一種生物屬性,生物屬性是纯悪無善的。人类,作為动物的一種,其生命体是由遗传基因控制的。现代遗传学给基因下的结論是:“自私”,“自私的基因”。其本质是無限制地占有一切资源。無休止地復制自已。無限地扩张。瘋狂地复制,只有自已不顾他人。這就是基因的本质;也是一切生物的本质。
关于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在這里,随便举個例子:《三字经》中,有“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孝悌之理、孝悌之道真正搞明白了,做到了,然後再進行知识的传授,就是這里的“知某数,识某文” 。
“数”,代表现在的自然科学;“文”,代表现在的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古今中外不過就是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两大类。但两者傳授的方式截然不同,不能把两者混為一谈。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学童真正懂了明白了,在此基础上可再继续第二步的传授,第二步明白了再走第三步;但人文学科则不然,很多道理要随着年龄的增長,和阅歷的增加,才能逐渐理解。例如:一部《論语》,一軰子也读不厌,一次有-次的理解,一年有-年的体验。真的是活到老学到老。如果用教自然科学的方法来教《論语》,必须要改為背诵,反复背诵,一遍又一遍的加深印象,這样,等学童走上社會,遇到做人做事的具体问题的時候,他就知道怎麼去做。如果没有背诵的童子功,就永遠也不會理解透徹的。
《三字经》在這里特别强調了两種不同的教学方法,從而得出两種绝然不同的结果。仅這-点,對蒙学的教学方法,早出成果,早出成绩,無疑是最重要的。
《三字经》引申出最重要的內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義。” 为何要持之以恒的對学童教育呢?因为“玉不琢,不成器。” 這里只举一個例子來说明:玉石産品的加工需要四步工序。前两歩叫“切磋”,後两步叫“琢磨”·
中國文化实际上是+字结構的文化;西方实际上是丁字结構的文化。中國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一個“孝”字。千经萬論都是這個“孝”字的發揮。懂了孝字就箅“明道”,遵照“孝”之理去做就是“行道”,就是“修行”。所以说:“百善修為先。”“孝”,是個上老下子的會意字,老子合為一体,老就是子,子就是老。我们的血缘关系从自己這一代算起,向上追無穷,向下推也無穷。這個直贯古今、無穷無盡的血缘通道就叫“孝”。這是垂直的血缘关系,然後再將“孝道”的仁爱之心,向外面一層一層地橫向展开就是“悌”。第一層是“兄弟之道”,第二層“夫妻之道”,然後是“朋友之道”和“君臣之道”。這是横向的关系。懂了“孝道”,其他四道,就自然全都懂。不明白“孝道”,其他四道也不可能明白。這就是古人常说的:“忠臣必出自孝子” 的道理。
《三字经》把一千四百五十個極其通俗易懂的漢字,將完整的中國文化史高度浓缩起來。將傳统文化中的《经、史、子、集》
各部类的知识揉合在一起。《三字经》古称"小綱鉴“,它可以把零散的知识贯穿起來,使我们以往积累的百科知识,得以纳入-個清晰知识体系。我们可以《三字经》為鉴,检査一下头脑中的哪些知识是没有用的,而哪些知识必须補充进來。
人在一生中必须要读几部真正的書:即“四書五经”、《左传》、《史记》之类的经典。至少要有一部書垫底。一生的学问才能扎住根。
关于《百家姓》,它是中國流传最廣、流行最長的一部蒙学教材。它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來顺口,易学好记。与《三字经》、《千字文》柤配合,成为中國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该書頗具实用性,熟悉它,于古于今都是有裨益。
中國人见面時总是要询问對方姓名;如果發现跟自已是同姓會倍感親切。在社會生活实踐中,姓名却的确是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黏合剂,“很多海外华僑,乐意出錢修補自己家族的族谱。目的一個:寻找自己的根。”
在美國,虽然有固定姓氏。但區區200多年歷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來确定。
而在英国,姓氏则比较稳定。其來源主要有直接借用教名或在教名上面加上表示血统关系词藻等來表示某某之子或后代。
在欧洲大陆姓氏通常是用來区分出生地的标志。
姓氏排行榜:
第一名:李
根据排序,李姓是中國的第一大姓在调查的近三亿人中,李姓占了13%。
第二名:王
王姓為第二大姓,占总人数的百分之12%。
一般帝王的後裔称王子、王孫,随後便用作姓氏。另外,王姓也由很多其他姓氏变化而來,最多的出於妨姓,相传為古帝虞舜之後。
第三名:張
張姓為第三大姓,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一点八。
中國最新《百家姓》排行次序:
李,王,張,劉,陳,楊,黃,趙,周,吳,徐,孫,朱,馬,胡,郭,林,何,高,梁,鄭,羅,宋,謝,唐,韓,曹,許,鄧,萧,馮,曾,程,蔡,彭,潘,袁,于,董,余,蘇,葉,吕,魏,蔣,田,杜,丁,沈,姜,范,江,傅,鍾,盧,汪,戴,崔,陸,廖,姚,金,邱,夏,譚,韋,賈,雛,石,熊,孟,秦,阎,薛,侯,雷,白,龍,段,郝,孔,邵,史,毛,常,萬,顧,賴,武,康,賀,嚴,尹,錢,施,牛,洪,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