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动安多福菲利普斯高中的招生官

作者:夏晓红

【编者注:夏晓红是一位深具教育意识、懂得科学育儿的母亲。著有《从安多福到哈佛》,记录了她的孩子被安多福高中和哈佛大学本科全奖录取的过程。她对孩子成长教育和美国高中申请有着深刻的见解。】

数年前,我的孩子有幸被美国顶尖的寄宿制高中安多福菲利普斯高中安多福菲利普斯高中(Phillips Academy Andover)录取。安多福创建于1778年,被公认为美国最好的高中之一,著名校友包括布什总统父子。学校每年300位左右的毕业生中,会有50多位分别进入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大和斯坦福大学就读,是令人艳羡的常青藤大学“预备校”。
2014_Andover_Campus



别人常常问我,孩子用什么打动了安多福的招生官。其实我的孩子当初并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特长”。因为儿时身体不好,又动荡搬迁,到小学5、6年级才开始学一点小提琴,只为了他能够由此进入音乐的世界,感知音乐给人的美。足球是他所痴迷的,但身体条件不是很好,也不足以称为家长们眼中的“特长”,况且足球是一种集体运动项目。

但安多福还是录取了孩子,看中的正是他比较成熟的思想、见解,他对目标的不懈追求,以及他在申请过程中契而不舍的精神。正如安多福招生办主任Jane当年在孩子的录取信中所说:“我们不仅为你获得“全国物理竞赛奖”而高兴,而且被你在整个申请过程中所展示的主动性和决心所深深打动。”

在一次安多福招生办的见面会上,招生主任Jane进一步阐释了家长和孩子们所关心的话题:安多福这样一所顶尖高中要什么样的学生?她告诉大家三点:

1、Bright — “聪明”

孩子要非常聪明、闪亮、有智慧、有思想。Jane说,如何知道孩子是聪明的呢?We know!安多福有多年招生经验的老师知道!他们一眼就能从众多孩子中看出来。这些孩子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头脑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对问题能作出迅速的分析、判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些特点不仅从标准考试中反映出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学生的见面交流(所谓校友“面试”。我们应该称为“交流、谈话”更正确,能脱离“应试”思维。)中得出。孩子的知识面是否广泛,是否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等,都能从面谈中体现出来。

2、Talent — “才能”

现在大家都把Talent理解为有形的“特长”,因此,家长们要求孩子从小去学钢琴、小提琴、绘画等等。甚至近几年有一种风气,好像去学一些西方的“贵族运动”――网球、击剑、高尔夫――能让孩子直接进入西方的上层社会,就成为“贵族”了。

家长们花大价钱,让孩子们学他们不一定感兴趣的东西,为的是“申请美国学校需要这些特长”。Jane告诉大家:不要考虑我的“特长”对申请学校有没有用,孩子平时对所爱好事物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

她谈到她曾招收过的一个孩子非常特别,对reptile(爬行动物)极其着迷,谈起来头头是道。安多福并没有爬行动物的博物馆或俱乐部,但学校看中的是孩子对某种东西的痴迷!他的passion!有了这种热情、执着,他日后一定会在某个领域创造奇迹。

3、Nice — “善良”

这往往是中国家长们忽略或者说根本不懂的地方,但却是最重要的方面。这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品德”、“善良”、“懂事儿”、“修养”、“风度”等,是孩子秉性、内涵的外在体现。

孩子是否有道德?是否心地善良?是否事事、处处想着别人?还是遇事只想着自己?头脑里只有自己?孩子是否有远大理想?看了很多有益的书?是否能与他人自然、友好、大方、自信地交流和交往?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安多福仍然坚持“德为先”的教育理念,招收标准不只是聪明和有才华就够了,而要把高尚品德、愿意奉献,同时又有能力的孩子招收进来。学校甚至在2008年美国经济遭遇金融危机时逆势推出了“Need-blind, Need-based”政策,即不考虑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来录取学生),因为学校认为:仅有知识没有品德的人是危险的(Knowledge without goodness is dangerous)。

所以,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美国高中和大学申请中胜出呢?我想我孩子的经历和安多福招生主任的话,都告诉家长们一个简单而重要的道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不要简单模仿、copy所谓“成功案例”。

家长们要从自己孩子的内心出发,去帮助孩子寻找兴趣和热情,而不是从将来申请学校时“有用没用”的角度,来硬逼孩子学某种“特长”。我知道还有不少家长硬要让孩子放弃所喜爱的,改为学英语,准备考试,学“有用”的东西。这样做容易让孩子反感、厌倦,从而扑灭孩子心中本有的对某种爱好的火焰,最终会让孩子离名校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