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讲座纪念围棋大师吴清源

【波士顿双语网实习记者罗四鸰波士顿报道】为纪念刚去世的围棋大师吴清源,1月11日下午,哈佛大学老师陆惠风先生在哈佛大学校园内举行了一场纪念吴清源的讲座《棋盘外的哲学——纪念围棋大师吴清源》。
2015_Harvard_Go_Lecture
上图:陆惠风先生在演讲中(图片由GiantBug Education Inc. 提供)。



吴清源1914年6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的名门望族,后举家迁入北京,很早即在围棋上表现出过人的天分。11岁时就成为北洋军阀段祺瑞门下的棋客,并以“围棋神童”出入段,14岁东渡日本,开始其职业棋手生涯。1933年,年仅19岁的吴清源运用自创的“新布局”,对阵本因坊秀哉名人,翻开了围棋史上崭新的一页。之后,吴清源在十番棋擂台击败了当时所有超一流高手,被称为“昭和棋圣”。他一生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提出了新布局思想以及以大雪崩内拐为代表的吴清源定式,晚年以毕生之体悟,融汇古老的中华文化,提出21世纪的围棋——六合之棋。2014年11月30日凌晨1时11分,吴清源在日本神奈川县小田原市内去世,享年100岁。

吴清源何以能成为一代棋王呢?哈佛大学老师陆惠风先生别开生面,从棋盘外的哲学和中国文化来进行了解读。陆惠风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是持续性,从远古至今,中国文化一直绵延不断,今人依然可以无障碍阅读古书。而英语则不同。围棋何时诞生已不可考,不过,它几乎在中国文明之初便有了,是一种“游戏”。而通过考察“戏”字的起源和起初意义,陆惠风先生指出,围棋的起源其实与宗教、仪式和中国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比西方哲学里的“善恶”概念相比,中国的“阴阳”概念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而不是像善恶概念那般对立。在西方,善恶是不相容相对的;而阴阳是相容的,相辅相成的。而吴清源的围棋之道体现的便是这种“和”。围绕着这一点,陆惠风教授旁征博引,从秩序与方向、时间与空间、阴阳调和、贪与怜、势与力以及虚与实,对棋盘中蕴含的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进行了精彩的解读,并强调围棋如一面镜子,照见的是自己的人性,尤其是人性的幽暗面。因此,围棋亦如人生,做人比下棋难。吴清源最后之所以能达到如此境界,正是其棋盘外的修炼造就的。

主讲人陆惠风先生为钱穆先生得意门生,后赴哈佛随杨联陞先生攻读博士,之后留校任教,教授中国通史。陆惠风先生曾与赵元任长女、哈佛东方语言文化系与音乐系教授卞赵如兰先生共同创办“剑桥新语”沙龙(联络人张凤),致力于推广中国文化,在美国学术界发出“以中文进行中国文化讨论”的声音精彩的讲座吸引了许多热爱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人,整个讲堂座无虚席。此次讲座由波士顿经典读书小组和巨虫教育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