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他从东方来》有感

张昌红,波士顿双语网实习记者

记得儿时读到海明威笔下的巴黎,从战争中走出来的美国青年巴恩斯带着身体的创伤与灵魂的痛楚让我认识了美国有这样“迷惘的一代”。面对破碎的理想和难以实现的爱情,巴恩斯在颓废沉沦的社会里禁锢,挣扎,却看不到丝毫希望。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可怕不止是枪子炮弹火药包。《太阳照常升起》,生命却不再珍贵。我难过了。
2014_Yao_Book1
上图:在2014春季中国文学演讲会上,姚蜀平(中)演讲《他从东方来》的创作过程(资料图片)。



后来读《永别了,武器》,看到了一战中的意大利。炮火纷飞却依然有美好的爱情。美国志愿兵亨利与英国护士凯瑟琳相识相恋,他们的爱情夹杂在德国的猛火进攻和意君的绝望反战中,转瞬即逝的甜蜜过后留下的只是一个孤独的背影。生命的消亡,原来可以在一个背影中得到无限的放大。我哭了。

此后断断续续读了很多战争小说,逐渐了解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动乱与不安的社会,失去了激情与希望的人们在迷惘中挣扎。这是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这是“迷惘的一代”。整个文学界历史界都知道的一个名词。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那一代的中国人叫怎样的一代!

几十万的华工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被英国招募了,被法国招募了,被俄国招募了。从此在一战中卖力卖命,不识字,语言不通,异国他乡,炮火连天。有幸保留了尸首的便得以长眠他乡;有幸保全了姓名的便能得一寸方木供家人念想。可是在历史的洪流中还有多少人记得有这样一群孤寂的中国人也曾在这场整个人类的浩劫中抛洒热血,也曾在同样的巴黎意大利以至西班牙波兰俄罗斯历尽创伤。

我迫不及待读完了《他从东方来》,久久回不过神。宏大的背景中两个老兵历尽一生的磨难比任何历史陈述都更加有力地刻在了心里。一直期待着,期待着,期待着这一对兄弟能在战争结束后,哪怕是暮年垂垂也能见上一面。天亮在西班牙的战场上死去,天青在法国孤独终老,我再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在硝烟炮火里挣扎奋进的中国人。
在异国他乡地漂泊无依的中国人。
在历史洪流中默默长眠的中国人。

这一切在姚蜀平老师的文字中得到了祭奠。这一次,我揪心了。


【编者注:姚蜀平老师的新书《爱之四季》于2015年3月份由波士顿双语传媒和出版公司出版,订购该书请访问 www.bostonese.com/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