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月知音:世纪末之北美移民追潮者们

【编者注:波士顿双语网非常荣幸邀请到中国青年作家苍沉月为专栏作家。曾经在加拿大读中学,在复旦大学读本科,在哈佛大学读研究生,苍沉月小姐现定居上海。她将通过专栏文章定期同波士顿双语网的读者们分享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对中西文化、哲学的思考。2015年2月,苍沉月的长篇魔幻传奇小说《日月双重梦》由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

作者:苍沉月

我与国内现今的大多数80后年轻人的经历有所不同,有过很长的非自愿的跨国经历,从中领略到的某些若非亲身经历根本无法想象的情况,在我心中不可否认地留下了若非有此经历不会感受到的滋味,有甜有苦,有喜悦也有阴影。诸如此类各式各样,也在此之中,带给我了些许另类的观察和感悟。
Immigration_Wave





从有所收获的角度来说,这一段经历与其中所观察到的都是宝贵的,我将其在此专栏分享,也希望给予目前尚未出国或者正在考虑出国的人士们一些别样的参考和建议。

在90年代末期,我的家庭赶上了那批出国移民风潮,全家移民至加拿大。然而我父亲发觉海外生活远不如他所想象的,且找工作困难,更别提发展事业了(他是学文科从事法律工作的),就毅然回国。然而,我母亲很早之前就想出国了,属于那种很早就喜欢去国外的中国人,那时候当然不肯刚出国就又回国去,还(误)以为国外的教育条件更有利于从中国过去的孩子,因此带我留在了那里。

于是,我们家就成为了当时加拿大华人圈子之中并不少见的“太空人”家庭——所谓的太空人,又叫空中飞人,男人在国内挣钱,留下妻子与孩子在国外度日。

这种家庭的状态,并是不健康的,从家庭亲情的角度就显而易见了。且由于人民币当时的比值很低,换算成加币(加拿大的钱)之后更是使得不少华人在国外的生活都倍感艰辛与拮据,也就造成了很多我当时接触到的海外华人移民们算钱斤斤计较的性格。这一方面,以后我另外单独作章节来探讨。

现在且大致概括一下这笼统的情况。1990年代后期的一段时间,加拿大十分欢迎技术移民加入他们的国度,我爸爸当时不仅自己办成功了技术移民,还帮其他有需要的几位亲友也办成了。我们在国内的时候聆听到的情况,就是加拿大这个国家地大物博,社会福利相当好。于是有很多很多前赴后继的华人们,放弃了国内的所有,辞职,注销户口,将自己家族拖儿带女连根拔起,驻扎到了北美号称肥沃的却其实暗藏陷阱的土壤中。

而这些华人们或许是由于虚荣心作祟,抑或是骨子里有崇尚繁华的精神,因此竟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入住加拿大的大城市,诸如首都渥太华、最大的城市多伦多、西海岸最美的城市温哥华,几乎包揽了90%以上的华人移民。其实我自己跳开那些经历就这么想来,若由我自己选择的话,既然都移民了加拿大,那么大的国土随便驻扎在哪儿由自己选,为何不选点有特色的呢,去到北极圈里多好!或者在加拿大中部的大草原也好啊!

可是绝大多数的华人们尤其是老一辈们不这么想。他们就都到了物价高昂的大城市里,那儿房价很高(当时国内的房价还没涨起来),连日常吃喝的价钱都高,因此,华人们通常在国外吃的方面也得省吃俭用,去当地便宜的华人超市和菜市场,且还要时刻关注什么时候减价降价——因此待得现在出国回国的人多了,有些国内的朋友们也知道并且谈笑,说海外华人们有个共同特征,就是特别擅长用coupon (购物优惠劵)。
这还并非最不利的状态,毕竟只是物质生活而已,在我看来精神上的折磨才是更严重的,而在北美随处可见的精神折磨,就是那种不属于自家的漂泊感、以及被针对的种族歧视等。

有关种族歧视、地域歧视、语言歧视等等,我也会在以后单独写章节来探讨,现在只是概括一下,这类现象在北美十分普遍,尤其在大城市里更为普遍。为什么呢?很简单,物以稀为贵的反义现象是什么,到处都是就令人厌烦了!华人移民们蜂拥而至,把加拿大的几个大城市几乎变为了中国村,洋人们生气了,愤怒了,讨厌了,就开始排斥和歧视华人。这一点十分严重地存在,却有时候很好地隐藏了起来。

加拿大和美国都号称重视人权,主张人人平等,因此说起来具有严重的种族歧视,或许好多人都一时半会儿无法相信,或者误以为是个例现象,但我可以很确切地告诉你们,绝对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的。只不过好多都光明正大地融入了当地的规矩里,就给国人们一种“那是他们国家既定规章”的印象,因而没想到是歧视罢了;再则就是,华人到了国外,很多都自觉地感到低人一等,因而不再有那么强烈的自尊了,也就没有意识到。

例如说,中国国内的文凭到了北美是不受认可的,哪怕是国内名校的学历,除了申请当地院校的时候在学术圈子里认可之外,要直接进入当地公司市场上找工作,却是不被承认的。因而也就有了众多华人们“卧虎藏龙”的现象,在温哥华的时候我听说了众多这类事件,国内曾经的高材生们到了当地餐馆端盘子,还有在上海某个全国著名牙科医院的牙医,因着国内的学历和工作资历都无效,就只能重新攻读加拿大的牙医技师执照——在北美当医生十分困难,本科没有学医,得经过复杂的程序考研究生院校去读硕士博士还得实习好几年,因此那位曾经的地位很高的牙医大夫只能当一名制作牙齿模型的技工,最终受不了如此差距与歧视,郁郁寡欢,没多久就查出癌症末期去世了。

还有国内某知名电视台的主持人,到了温哥华也是不被认可主持才华,别以为是因为英语不过关,当地明明有华语电台的好不好?加拿大这个号称主张多元文化、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国家(其实就是跟崇尚精英一元文化的美国打擂台的政治手段啊!)政府出资在温哥华和多伦多这两个华人聚集最多的城市里,办了两个中文电台,正好覆盖了加拿大西部以及东部地区的收视范围。可是呢,由于更早一批到加拿大的华人,基本都是从港台地区过去的——中国大陆地区的移民风潮是19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而港台地区那边可就早着呢,于是,北美的国语电台,早期就被台湾人给垄断了,字正腔圆的大陆主持风格不被认可,也迫使那位曾经知名电台的主持人去改行打工。

没错,北美华人们受到的歧视并不止来自当地的洋人,更有来自其他地区的华人们,互相之间的各类排挤与竞争和利用,都在那不属于他们的且让他们脱离了本身积淀的土壤上,加倍地上演,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加倍地被逼迫。就类似中国国内的那群特殊的北漂人群一样,90年代冲着“移民梦”而漂流北美的华人们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这种状态,恰似中国国内一首描写北漂人群的流行歌《北京,北京》里边的歌词所述:

“我们在这欢笑
我们在这哭泣
我们在这活着
也在这死去
……
我在这里祈祷
我在这里迷惘
我在这里寻找
也在这失去”

的确,移民异乡就是这样的漂泊之旅,然而有些人就是甘愿如此也不愿回去。作为后来自愿选择重归故国的且涉足比较文化研究的少数者,我将继续与大家分享我的体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