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持到话剧表演——《海外剩女》首演的体会

金秋十月波城鸣,海外话剧传佳音。
导演剧组齐努力,掌声泪水暖人心!
老友新朋来道贺,百尺竿头有余行。
红花绿叶常相伴,欢声笑语永年轻!

我在话剧《海外剩女》饰演医学博士这一角色。他是一位80年代首批留美博士,在美奋斗了几十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这位外科医生,已经拥有了令人羡慕的职业,地位,金钱和人生,以及他曾经折服的美国太太。但是命运总是捉弄人,或者说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就在医学博士得志的时候,美国太太却向他提出离婚。在感情和钱财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和损失后,他并不甘心,他要汲取教训,重新开始!“振作”的他,忽然对中国女孩有了幻想——能够从容驾驭的幻想。如果能在网上找到一位年轻又漂亮,且温柔又贤惠的中国女孩陪伴到老,岂不是人生的幸事……
2015_Actor_Joe_Li5
上图:(左起)李照原、王晓梅在排练中(资料图片)。





当导演让我饰演医学博士一角时,拿到剧本前自己心里还美滋滋的。“医学博士,外科医生”一定会人见人爱! 但当我看到台词时,心里就发毛了,越读越不是滋味。其实这位外科医生看起来地位高尚,风度翩翩。但内心的低落和疯狂令人惊讶。如何饰演一个从未尝试的,既风流又惆怅的角色呢?我颇感失落,心想导演啊,我的强项不用,尽选短板。对这一角色我的家人和朋友们起初也很担心。

之后我和导演作了多次沟通。她耐心地和我谈了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以及对人物的刻画和要求。虽然这不是我的本色出演,但此角色非常关键,因为他代表了很多人择偶的重要标准。而且导演透露说有原型人物曾同她诉说心声。而且说的“有血有肉”。我被张导的认真和耐心打动,并向她保证一定尽力。

对于我来说,波士顿的舞台并不陌生。因为我喜爱声乐,朗诵和节目主持。这些对我演话剧虽有很大帮助,但还是很不够的。说到演话剧,我和其他/她演员一样,都是头一次。对话剧的严格要求,人物的理解和准确把握是我要努力的重点。我要感谢,张西编导,狄晓慧老师,梁燕文老师,关淑媚老师,李松林老师,朱碧云老师和米雪儿老师,等等对我的悉心指导。专业老师们要求我们每一位演员要用心体验角色,力求准确自然地表达,而且要“真找真看”。


由于排演时间短,一时找不到人物原型,我就尽量观察以前没有注意过的一些人,并用心揣摩。起初我模仿得过了头,把医学博士演得像一个小混混。表现的只有“骨头”没有“肉”。总结经验后我意识到,医学博士毕竟在美多年,并受过西方的高等教育。离婚后,他想找一个比自己年龄小20岁的的女孩,也可以理解。更何况曾有学者82找28的先例呢?!我一定争取把这位医学博士角色演的层次一些,人性一些。而且要尽量利用我的服装,手势和表情,用非常有限的几句话,来表现角色既高傲又低俗,既虚伪又张狂的特点。在此我还要感谢史敏老师。她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只有大演员,没有小角色”。用你的真情来打动观众,就足以。何况自己是个六呎高的“大演员”,一定要在舞台上的短短几分钟,发挥自己的长处,将这一角色演好。

我要感谢和我演对手戏的菁喆姑娘——剧社副社长王晓梅。她的敬业,专业和热情感动着她周围的每个人,当然也包括我。每周和晓梅的排练对戏和微信对戏,我都有不小的收获。更难能可贵的是,因为我因事临时回国,错过了李松林老师的集体指导。晓梅主动将我们对手戏的排练录像请李老师审阅。他的耐心指导,帮我更进一步贴近了角色。首演后,我看到李松林老师在VIP观众席上向我竖起母指。我这颗忐忑的心才回到原位。

至少有一个人是认同(或说)记住了我的角色。张馨梅是我们“舞中乐俱乐部” 的国标舞老师,她性格开朗又直爽,“人老好了”。有一次上课时,她当着大伙的面,就开玩笑地问我: “今天你又到哪儿风流去了?”我立刻就觉得脸上发烫,但同时我感到一阵惊喜。“医学博士”被人认同了。我马上镇定下来,用半真半假的台词说“哎,难呐。超过三十的女人,我没有兴趣。不过,或许也有例外”。她的眉梢往上一翘,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年初,我就答应了久违的高中同学毕业聚会,一定回国和大伙“团圆”。因此,日子特意定在农历八月十六(公历9月28日)寓意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五月我定了机票,回国三周,定于10月15日返美。原以为“按既定方针办”,没问题。但后来我们话剧首演的日期从10月底提前至10月10日。考虑再三,并和张西导演商量后,我将回国行程压缩到十天,10月2日回到波士顿,10月3日参加最后一次彩排,并有时间调整自己的时差和状态。

回国第二天得知,海外亲属联谊会(简称“海亲会”)邀请我作一个讲座。知到我参演《海外剩女》,并作为改革开放后在美打拼20年的海外华人,海亲会的负责人告诉我,目前有很多家长为自己在国外的子女,尤其是大龄女孩子的择偶犯难。我以《海外剩女》为背景,讲诉了中美文化的差异和新移民在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讲座结束后,大家还是久久不愿离去,有不少问题待我一一解答。从每一位家长的脸上,我仿佛又看到多少个“菁喆妈”“菁喆爸”对自己海外求学儿女的嘱托与期盼。《海外剩女》确实牵动着千家万户!大家期盼在国内能早日看到我们的话剧。
2015_WhereAmI_NEU18
上图:(左起)李照原、张西、王晓梅、朱碧云演出之后谢幕(邹新中 摄)。

精彩的演出就像是在昨日,令人激动。更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大家齐心协力,赶着排练的一幕幕,令人久久不能忘怀。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太太罗淑琴,没有她的鼎力相助和理解,我不可能有如此的投入。我还要感谢鼓励和支持甚至是批评过我的朋友们,你们是我永不言败的动力,是巨人的肩膀。虽然我饰演了一个“小”角色,可能会令一部分朋友不满足。但就像当初向导演保证的,我认了真,尽了力。从张导一次次的鼓励和肯定中,我坚定了演好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医学博士的勇气和信心。我真诚地希望观众朋友们能认可医学博士这一角色,不管爱他还是恨他,风流也罢,倜傥也罢,他也许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排练和首演,我渐渐地爱上了“医学博士”,而且“越陷越深”。不管是现在的中文版还是将来的英文版,我一定会继续努力,把这个“角色”演得更好,更到位。用朱碧云老师的话:“还可以再风流点……”。我绝不辜负大家的厚望,让“医学博士”再上一层楼,力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李照原,2015年10月于波士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