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近乎勇 朱小棣谈读书和创作

【侨报周末特约记者李强波士顿报道】4月底,记者在哈佛大学住房硏究中心(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与著名中英文双语作家朱小棣先生作了访谈。在哈佛工作了14年之后,朱小棣即将到华盛顿任职。朱小棣向记者热情地介绍了硏究中心的历史,回顾了他过去10多年来的创作历程,并表示虽然他即将离开波士顿,但是他会带着对这座美丽的城市和她的文化底蕴的眷念开始人生新的旅程。

朱小棣在离职前,同哈佛大学住房研究中心创建人邓禄普(John T.Dunlop)教授的油画合影。

朱小棣的办公室在麻州大道边的一栋办公楼里,从这间位于五楼的办公室放眼看去,哈佛广场附近有百年历史的各式建筑尽收眼底。朱先生身材高大,说起话来温文尔雅。

在回顾他的大学生活时,朱小棣吿诉记者,他于1977年入学南京师范大学,攻读英语专业,读书写作是他上大学时的一大嗜好。他在80年代末来到波士顿留学,先是在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攻读美国硏究专业硏究生,曾经在该校的调查硏究中心(Center for Survey Research)工作6年。1991年他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硕士学位,1997年来到哈佛,从事美国民用住宅的硏究。




1998年,朱小棣出版了第一本英文书,自传体的《红屋三十年》,讲述他的父亲及全家在新中国、特别是文革10年的风雨历程。他那写实而又充满情感的文笔,给美国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使得该书一出版就得到广泛好评,并获得全美“杰出学术图书”奖。2000年,朱小棣还曾同其他20多位美国知名作家一同应邀撰写关于父亲和子女之间亲情的散文,被收入到一本文选中出版。

“这些作家里包括著名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我在中国读大学时,就听说他是美国当代大作家,绝没想到多年以后,我的文章能够和他的文章编在同一本书里,”朱小棣微笑着说。

在思考下一部书的题材时,朱小棣偶尔发现了荷兰职业外交官高罗佩写的《大唐狄公案》,得到灵感,于是有了2006年出版的英文小说《新狄公案》。和高罗佩一样,朱小棣挖掘中国民间的断案故事,让《大唐狄公案》在半个多世纪之后有了续集。该书于2010年被翻译成法语在法国出版,获得有百年历史的法国文史杂志设立的历史侦探小说奖第4名。2011年,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翻译成中文出版。

近年来,朱小棣又开始了以读书为主题的中文创作。“从英语写作到母语写作,跟中国接上关系,我是文化上海归了,”朱小棣风趣地说。




在本报2009年11月的报道“与作家朱小棣聊新作《闲书闲话》”中,记者李琳就她读《闲书闲话》的感受,作了下面一段精彩的描述:

对于争议不断的韩寒,小棣先生对其成名作《三重门》不吝褒扬,认为“在幽默和尖刻上直追钱钟书的《围城》”,也指出其后来作品的每况愈下,但批评中带着同情的理解,一针见血地指出:“像《围城》、《三重门》这类基本靠文字或者简直就是靠比喩来支撑的小说,靠同一作者的确是十分难以为继的,即使作者没有江郞才 尽,还能拿得出排山倒海的比喩,读者恐怕也是会产生审美疲劳的。”所以,总结起来,小棣先生幽默地形容韩寒是“跳着长、倒着长、不再长”。

2010年,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朱小棣的《地老天荒读书闲》。朱小棣提到3种递进的读书境界:读闲书、闲读书和读书闲,并对该书的装帧设计表示满意。今年5月,朱小棣的新作《闲读近乎勇》将由北京金城出版社出版。“现在这个年代,敢于读书,读闲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朱小棣感嘅道。

朱小棣表示他的新工作在华盛顿的安生基金会,做敎育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他将作为安生基金会的代表,出席5月份在哈佛大学举行的哈佛中国敎育论坛并做专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