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周末实习记者张雅芝、特约记者李强波士顿图文报道】 4月28日下午,田庆新甲骨文书法哈佛茶会在哈佛大学科学中心举行,近20位书法爱好者出席了本期茶会。茶会分三部份,分别是演讲、即场献艺和问答互动环节。
上图:田庆新同与会的张小姐合影。
|
研究甲骨文的书法家不少,田庆新是特别的一位,在于他勇于开拓的精神和与时俱进。对于很多人来说,书法家给人的感觉是低头研习书法,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世外高人。田庆新的“甲骨文字库”理念却传达了新概念:书法不仅是大师们的玩乐,更可以造福于大众,成为一样和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事情。
第一部份,田庆新讲解了“甲骨文字库”构思的来源。他研习书法30余年,认为只有回归始祖,才能将甲骨文更加发扬光大。他表示,表意字都源于甲骨文。从甲骨文到现代文,一个字形也经历过好几种变化,但往往是甲骨文最能清晰表达意思,最为象形。把表意文字归纳到一个完整的甲骨文系统里面,是建立甲骨文字库的初衷。 |
甲骨文字库是一个庞大而繁琐的工序,到目前为止,已经解释的甲骨文有一千多个,但还有好几千字等待解释,然后再抽出常用的字符,挑选最美的写法建立一个字库,用于表意字的教育和推广,这是甲骨文字库延伸下去的作用。甲骨文相对于现代汉字和其他表意字,更形象,更富有美感,就像图画一样,更容易被接受、学习。
最后的环节,在座的同学积极提问。提到甲骨文系统和字库,田庆新表示,目前还处在推广阶段,他去国内外各大院校做演讲,是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注意,吸引到足够的资助,以实现其理念。
|
艺文小集探讨晚清历史
在4月份的艺文小集讲座中,萨福克大学罗森伯格(Rosenberg)东亚研究所所长薛龙(Ron Suleski)教授和前艾克顿中文学校校长王泽养同30多位与会者分享了他们对晚清历史的独特研究。 薛龙中文功底颇深,最近在美国历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中国民国时期社会和文化变迁》的论文。他深入浅出的演讲把算命册子预言同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历史事件相对照,表示这些预言有相当的准确性,让听众们感觉非常有趣。 据沈安平介绍,王泽养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世家,他的外祖母一生都居住在北京故宫城墙边的四合院。他的曾祖父是民国首届总统袁世凯的私人医生,曾外祖父吴应科是19世纪清朝皇庭选送到新英格兰地区留学的第二批幼童学生。 |
上图:(左起)王泽养、薛龙、赵钟英、沈安平、袁尚贤、王子仁等与会者合影。
1847年,容闳、黄宽及黄胜三人从香港出发,随勃朗牧师来到美国,但只有容闳得到升学的机会。王泽养提到,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往返中美两国,向清政府呈上多个奏折,最终促成了美国留学计划。清政府从1872年开始分批公派了100多名幼童到新英格兰地区的多个学校留学,直到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后才终止。
王泽养向大家展示了一些幼童留学生的家传文物。他指出,这100多位中国留美幼童大多来自沿海地区的普通家庭,他们是中国学生留美的先驱。他们学成归国之后,很多人为祖国作出了杰出贡献,比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外交官唐绍仪、刘玉麟以及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捐躯的多名战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