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顶峰上的华人——丁肇中科大讲解太空物理实验

【编者注:从2015年7月份,波士顿双语网开辟了“科学顶峰上的华人”的系列报道,将定期向读者介绍海外著名华人科学家和他们所取得的优异成绩。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全世界所有的青年人不断求索,揭开一个又一个大自然的奥秘。】

【本报记者李强波士顿报导】波士顿地区世界级的华人科学家云集,过去30多年来他们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麻省理工教授、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携夫人苏珊上个月访问了中国科技大学,近日平安返回美国。上千名中科大师生听取了丁肇中教授题为“国际空间站上AMS实验的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
2016_Sam_Ting
上图:丁肇中和夫人苏珊(档案图片)。

丁肇中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国际空间站上AMS实验的最新进展。这是在丁先生领导下由16个国家600名科学家组成的首次在太空中进行的大型高精密的也是唯一的物理实验,其物理目标是研究宇宙的起源,寻找反物质、暗物质。

在首先介绍了世界上寻找宇宙线起源的几个著名实验之后,丁肇中教授讲述了AMS发射的过程;详细介绍了AMS高精密磁谱仪的构成、各个子探测器的结构和用途,并如数家珍般地详细介绍了AMS实验的九个最新物理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与理论预测不符,表明有新现象存在,正电子和反质子的实验结果与暗物质的理论一致。

报告会后,中科大万立骏校长会见了丁肇中教授夫妇。万校长感谢丁教授对中科大一直以来的关心以及对中科大粒子物理领域的发展所给予的帮助。

丁肇中教授表示非常荣幸近30年后能再次来到科大。他说「我们很高兴见到了很多老同事,他们引领了基本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以及该领域的国际合作。从学生们讲座后所提的问题来看,贵校的学生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一样,都非常出色。祝中科大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功!」

1974年11月,丁肇中教授所领导的实验组发现了新的基本粒子,开拓了基本粒子研究的新领域,也因此荣获了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8年受邓小平的委托,丁肇中为中国选派了唐孝威院士等10人小组到德国汉堡参加丁先生领导的Mark-J实验(发现胶子),其中中国科大和科大毕业的老师就占5位,从此中国科大与丁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丁肇中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粒子物理实验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丁肇中和中国改革开发之后的留学潮

【本文选自作家姚蜀平的《伴随中国现代化的十次留学潮》的第九章。这部著作2015年9月由美亚出版社出版。】

自1978年起,中国在执行“请进来”政策的同时,“派出去”政策也在逐年扩大。华裔学者在这个问题上,同样尽力地发挥他们的独特作用。早在1974年,杨振宁开始与复旦大学进行合作研究时,就曾邀请该校物理教师谷超豪赴石溪纽约州立大学讲学。但是限于当时国内环境,这一邀请一再被婉拒,被推迟。1976年以后,曾有过少数科技代表团出国访问,但访问时间都非常短暂。

1978年丁肇中第二次访华,邓小平接见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时,丁肇中表示他在德国汉堡的实验室可以培养十个中国科学工作者。邓小平听后不仅对这个项目表示允诺,还说了句关键的话——“各行各业都可以派留学生”。自此中国开始有计划地向世界许多国家派遣访问学者和研究生。

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回忆和邓小平当年的对话,谈及中国派留学生到美国,鉴于那个时代两国生活水平相距甚远,布热津斯基惊讶邓的决策——把中国最聪明的孩子送到美国去。他问:“你们准备派多少留学生?”,邓小平反问:“你们能接收多少?中国没有限制。”曾经担任邓小平及多位领导翻译的张维伟透露,“据说邓小平在内部也说过,十分之一的人回来就是胜利。”(详见本章参考文献)

1978年一个十人小组奔赴汉堡丁肇中实验室,这十人多是中年优秀物理学家,他们是引路之石,随后掀起了波涛汹涌的第九次留学潮。五十年前第五次留学潮归来的老留学生邓小平是年5月23日说:“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要只派十个八个。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钱,值得!”

教育部闻风而动,7月11日即提出了《关于加大选派留学生的报告》,提出立即选拔3000人出国留学;8月,国务院批准了该报告;随之全国性的考选又一次出现,不禁让人想起七十年前的1908年首次庚款考选,及后来的无数次全国会考。不过这次考试有两个特点:一是仅仅考了英文;二是走进考场的人,都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了。

1978年12月,52个被选中的人,从北京经过巴黎,向美国纽约飞去。让人联想起106年前的1872年,30个穿着一色长袍马褂、脑后拖着一根长辫的十多岁少年,乘坐老式海轮,惊恐不安地横跨太平洋抵达旧金山;而今52个穿着一式定制的藏青色西装的中年人,同样是惊恐不安地横跨欧亚两大陆及大西洋,乘坐新式飞机来到美国。他们这次的惊恐不安,不是因为明轮船那两个飞旋的轮子掀起滔天巨浪,而是因为他们奔赴的目的地,是他们成长的30年里,一直在批判的头号敌人美帝的怀抱。更可怕的是,当他们抵达中途站巴黎时,获知纽约机场已经有大批等候要采访他们的各个电台报社记者。二十世纪开启封闭大门的首批出洋留学者,在纽约机场大厅里,在几十个西方记者的镁光灯下,他们的代表认真地念了准备好的稿子;然后走出机场,分别奔向几十所著名大学——他们那些不久前还被批判的老师辈曾经苦读过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