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强波士顿报导】刚刚度过98岁生日的美国工程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MIT)退休教授李诗颖5月28日在麻州林肯镇家中接受了本报的专访。访谈中,李诗颖院士回顾了1936年入学清华大学,1942年留学来到MIT,过去80年来对母校的深厚情谊,以及捐款给清华校友励学金的经过。
李诗颖院士手持他的英文传记在家中留影(李强 摄)。
李诗颖1918年出生在北京的西城。“那时候有钱人的孩子都上教会学校,我上的是师大附中,它虽是公立的,却是当时北京最好的学校。中学时代的情形也同现在的孩子一样,也是为了考大学而努力。我想学工,当时最好的工科学校就是清华和交大,我选择了清华。那时清华园刚建好,非常漂亮,”李诗颖院士回忆说。
在清华读了一年后,放暑假时,李诗颖与一位朋友约好去青岛,在他们到青岛的那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李诗颖说:“我与朋友到唐沽后,就在我们要上船时传来了日本人占领北平的消息。后来,清华在湖南长沙复校,叫临时大学,我们在湖南圣经学院校址上了半年学,然后随清华搬到昆明,成立了由原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
在昆明的西南联大读了三年,李诗颖大学毕业后在施嘉炀院长的实验室工作了两年。当时出洋已不可能,因为太平洋、大西洋上都是德国或日本的潜水艇。但李诗颖还是想出来闯一闯。施院长在国民政府经济部为李诗颖申请了官员护照。有了护照就可以申请奖学金,而李诗颖也顺利得到了爱德华大学水利专业 奖学金和入学证书。从昆明到美国的行程非常艰辛,坐飞机到印度,从印度买船票到美国。船在海上行驶了30多天,从孟买经南非洲到了纽约。
李诗颖院士回忆说当时纽约有一个组织叫华美协进社,负责联络美国人与中国人的友谊,也管奖学金。“这个组织的负责人是孟治先生,就是他告诉我可以上任何学校,因为打仗,美国人上学的很少,奖学金很多。我就选了名望最好,学费最贵的MIT。 MIT不仅给我每年600美金的学费,每月还给40美元生活费,在1942年40元生活费足够用了,”李老对70多年前帮助过他的人还念念不忘。
李诗颖于1942年9月入学MIT读土木系,两个学期念了一个硕士,一年半后又获得了博士学位。1945年博士毕业后,在一家公司短暂工作之后,李诗颖回到MIT实验室工作,一干就是30年,从助教做到了正教授,期间还创办了两家企业,在MIT和做企业中,李诗颖一共获得了60多项发明专利。1985年,李诗颖当选美国国家工程学院院士。
在波士顿生活了快74年,李诗颖院士一直没有忘记清华大学对他的培养,感谢母校的教育对他一生的影响。1976年,李诗颖创办了波士顿清华校友会,直到现在,李诗颖还会协夫人殷贻庄莅临参加清华校友会的活动。李老非常支持母校助困励学,曾于2008年慷慨向清华大学捐赠10万美元设立“清华校友李诗颖励学基金”,当年就有10位家境困难的本科学生得到李老的资助。2015年,李诗颖院士出版了英文传记《从清华到麻省理工》。
6月8日晚7点,李诗颖院士将做客波士顿第一中文台(AM 1470),接受《我在波士顿》栏目的访谈,欢迎大家到时候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