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BTBA)所舉辦之第五屆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研討會於近日在哈佛大學登場。為期兩天的研討會的主題為加強學術界與業界之間的溝通,大會內容含括學術領域及業界座談,技術轉移座談及焦點主題座談等。本屆共有來自台灣、歐洲及美國20個州超過330位與會者聚集在波士頓互相交流分享經驗,共同探討美國及台灣生技領域的未來發展。
上圖:葉公杼院士在演講中(photo credit: Yi-Chien Chang)。
今年BTBA邀請到葉公杼院士與中央研究院廖俊智院長為主要演講者。廖俊智院長和中研院的多位高管這次美國之行想為中研院引進人才。除了在BTBA研討會舉辦座談會,與研究生及博士後研究員進行一對一面談,在舊金山及洛杉磯也個別舉辦座談會。目的是希望加強美國與台灣學界的聯繫,形成一個在美國的台灣人才庫,有助於找到與台灣有淵源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好的人才。
從物理學轉換到生物學研究
葉公杼院士現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霍華休斯醫學研究中心的合聘教授。她從台灣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前往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物理博士,當時因為常聽生物系的室友興奮地分享理念,同時聽了1969年諾貝爾獎生醫獎得主Max Delbruck的演講後,便決定轉往生物領域發展,開啟她在鉀離子通道的研究旅程。她回首過往研究求學路程,當時來到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就讀研究所時,因該校當時極少有女性研究生,還因此為葉院士安排首間女性研究生宿舍。她鼓勵年輕人可往不同的領域探索,可以開展眼界看到不一樣的面向。關於現在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機會,找工作的時候不要把目標只局限於一個國家,只要有機會的地方都可以嘗試。
葉公杼院士進一步分享她長年領導實驗室的經驗,建議年輕研究學者要尋找合適的合作夥伴;把握學習的機會,如教學及期刊審查等經驗;敞開大門歡迎實驗室成員,協助他們解決問題。最後,她強調不要害怕犯錯,重要是要從錯誤中學習,學習強韌。她說道,成功的研究學者並非每個人都是非常聰慧,但他們都十分具韌性。
葉公杼院士及廖俊智院長對今年BTBA研討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廖院長也希望未來BTBA與中研院能持續合作,提供更多機會讓美國和台灣的人才互相交流激盪。
廖俊智院長列出回台服務十大理由
第二天會議先安排廖俊智院長與中研院主管簡介中研院,包括劉扶東副院長、周美吟副院長、化學所陳玉如所長、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趙淑妙主任及甫自波士頓回中研院服務的陳昇宏助理研究員,共同介紹中研院,鼓勵海外優秀年輕研究員到中研院服務。接著,廖院長以「Crossing the Borders 橘越淮而為枳」為題,分享自身的學思歷程。廖院長談到對台下數百名年輕學者的建議時指出,要尋找真相,而非證明自己的假設是對,以及著重研究重要的問題,而非一味地追求研究熱門題目。
上圖:廖俊智院長在演講中。
身為中研院院長,廖俊智也積極為中研院延攬優秀人才,列出回台服務十大理由,以生動風趣的方式鼓勵聽眾加入中研院的行列。他說明,中研院目前設置國家生物科技研究園區,加強學術與產業的連結,同時該園區預計約有30家新創公司進駐,協助創造台灣創業友善環境。在國際人才與研究環境方面,他指出中研院有約7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其中教職員約60名,以及約300名的國際學生,人才組成十分國際化,提供國際化的研究環境,非常適合各國優秀人才加入。
最後,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邀請廖院長在閉幕式為獲選優良研究論文海報獎的優秀年輕研究員頒獎,鼓勵青年學者持續努力。會後,現場300多名聽眾圍繞在廖院長、葉院士及中研院主管等,交流請益,現場交流氣氛十分熱絡,呼應中研院主管強調主動尋找合作對象的積極特質,也體現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成立5年來,建立加強海外年輕研究員交流平台的初衷。
上圖:(左起)中研院趙淑妙主任、陳昇宏助理研究員、劉扶東副院長、廖俊智院長、周美吟副院長、化學所陳玉如所長在座談會中。
為青年學者提供交流學習的平台
據介紹,BTBA是由一群在波士頓生物科技領域的研究生,博士後研究員及業界人士組成,希望藉由每年的研討會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並促進台灣與美國生技領域交流合作的機會。
上圖:一位聽眾在研討會現場提問(photo credit: Jin-Sheng Li)。
BTBA每年都會根據大會主題推出新的座談,像是今年的技轉座談邀請到創業者及技轉人員分享創業的歷程,以及如何將創新商品化。在焦點主題座談的部分,邀請學界及業界人士同台對基因編輯技術及腫瘤免疫學進行深入探討,除了分享該領域最新的研究,並進一步介紹目前應用在治療上的進展。
另外,新推出的階職涯座談則邀請到在不同職涯階段的學者及業界人士,分享他們在領導階層的個人經驗與管理技巧,希望能幫助與會的學生以及剛出社會的年輕學者能夠更有技巧的準備與規劃自己的職涯發展。有關BTAB的詳情和各種活動,請訪問網站:btbatw.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