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女博士相亲记

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

于是,我就很不幸的成为了这第三种介于男人与女人之间的这么个物种。本人相貌端正,没有不良嗜好,有点事业心和上进心,一咬牙,一跺脚,不知不觉就晃晃悠悠到了博士屯-波士顿。






读博期间,除了应对各种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之外,最让我头疼的就是相亲问题。这不仅仅是考试拼成绩就有结果的,而是被缘分这种虚无缥缈的宿命在左右着。
通过博士资格考试后,我认真给自己定了找男友计划-目标是花两年时间找到男友。我天真的以为,找男友是个概率问题,如果是个小概率事件,那 input 多了,也许能保证有些 output。

但是找男友,真的不像博士论文定题一样,即使有纲有节,战略步骤再详细,也不能保证你能找到一个适合你的。这篇笔记只是两年认真相亲的一个总结,没有任何套路,只是记录我在波士顿的各种相亲经历。

在美国相亲,一般来说,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1. 各种朋友,学校,教会等各种组织的 party;
2. 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平台认识;
3. 工作中认识的新朋友

Party 对于刚从大陆来的中国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也是文化差异比较大的一种方式。在 party 中,大家都是举杯站着说话。和陌生人开始要聊的问题也都是非常简单的 “what are you studying?… where are you from? … blah blah blah…

哈佛每年都有 university wide single mingle party, 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抱着一丝希望去的,但是参加过几次之后也觉得没有意思了。因为你很难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找到一个想认真交往的男士。

上图:波士顿大学中国学联(BUCSSA)组织的非诚勿扰活动。

后来尝试用过几个大家常用的社交软件,比如match和coffee meets bagel.
两个软件的不同在于:

match中的人可能和你没有任何的相同点,比如,我见过做金融的,做医生的,做老师的相亲对象。你可能会遇见不同的人,但是 match 的缺点在于缺乏信任感,你不知道对方对你说的话是否是真的。通过那个网站,遇见过一个 Asian Fetish 让我明白了在美国还有这样的一种男性。

在美国,亚洲女性是很多其他种族男性约会对象的首选。美国文化认为亚洲女性是美丽与智慧的结合,所以如果你用这种软件不要担心没有人约会你,而你要想清楚他的动机是什么。和一个男性出去约会最好的方式就是喝咖啡,1个小时足以让你知道你想不想继续了解这位男性。

第二个是用的软件就是 coffee meets bagel, 你的 match 的对象是通过你 facebook 社交圈找到的,也就是说,相亲的对象可能是你朋友的朋友,好处在于多了一份信任感。这个圈子里,我的相亲对象常常就是同学的同学。

一般来说,在美国男孩子约你代表对你有好感,并不代表其它的意思。美国男孩通常喜欢独立大方的女孩。第一次出去约会,无论是吃饭还是咖啡,大家常常会AA。

关于这个问题,我还曾经和一个白人约会对象聊过,他比较喜欢AA制,因为这样不会给男生带来太大的经济压力。

这点和中国有非常大的区别,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有 student loan 在身上,而且每次约会每个人的最低花费都在20美金左右,如果每次男生约会女生都要花 40-50 美金,的确是个不小的话费。所以,如果你想约会在美国长大的男孩,提前做好心理准备,记得出门带信用卡。

除了约会经济独立之外,约会几次后,双方就会有一个非常认真的谈话,这里叫 DTR:define the relationship.一般和一个男生约会3-4次之后,这个话题就会出现。是继续以 dating 对象的方式见面,还是男女朋友的方式见面,这是个 milestone。

约会对象不代表男女朋友,如果男孩子只是约会你,但是没有把你介绍给他的朋友圈,告诉大家你是他的女朋友,那他还是没有准备好这段关系。那你的选择可以是继续等待,或者谢谢再见。

第三种工作中认识的新朋友不适合我。在我结束了两年的相亲试验,决定享受单身的时候认识了我现在的老公。我们的约会就是正常的美国约会方式。

2016 年,我们分别在哈佛,MIT 拿到博士学位。和很多的美国男生一样,他喜欢我的独立大方,欣赏我的能力,为我的成功感到骄傲。我们相互扶持,共同进步。两年的相亲试验,没能认识我的老公,但是让我清楚的知道我要什么,不要什么。也让我理解我和他约会时候的一些文化差异。我们恋爱一年后他求婚了。浪漫且温馨,一切都刚好。

如果你现在是中国人眼中所谓的大龄女青年,不要担心遇不到你的小白马。我认识他的时候已经30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