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双语网综合报道】2013年底,来自海外的114位优秀青年学者齐聚华中科技大学,参加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这些青年学者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他们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国际前沿科技的发展及热点开展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据悉,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旨在集聚海内外不同学术背景的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在国际前沿科技及热点研究领域展开交流与探讨。通过报告和讨论,提高跨学科思维意识和能力,促进国际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为解决国际前沿问题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而努力。本次论坛在12月28日的开幕式之后,分若干分论坛在华中科大的各个学院举行。
工程科学一组分论坛于华中科大机械学院举行
工程科学一组分论坛邀请了七位有意来校工作的数控、机械设计、复合材料加工、车辆工程领域的杰出国际青年学者。机械学院党委书记周莉萍、副院长尹周平对各位青年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周莉萍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和近几年取得的成就,表示学院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引进,希望通过东湖论坛这个平台,搭建沟通的桥梁,并预祝论坛取得成功。
学术论坛由青年千人许剑锋教授主持。七位青年学者和我院陈吉红教授、陈立平教授、陈蓉教授分别做了本领域精彩的学术报告。机械学院陈吉红教授做“智能化数控技术”报告、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的娄山博士做“Filtration Techniques: the Core of Computational Surface Metrology”报告、机械学院陈蓉教授做“Atomic Layer Deposition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 Applications”报告、哥伦比亚大学的许骏博士做“Energy Absorption Ability of Buckyball under Dynamic Loadings: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报告。
另外,来自Haas Automatio公司的王俊清博士做“CNC motion controller overview”报告、机械学院陈立平教授做“多领域物理统一建模及其多学科系统功能样机中的应用”报告、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伍章明博士做“Modelling and Optimal Design of Damage Tolerant Variable Angle Tow Composite Structures”报告、香港中文大学的张云波博士做“Human Centered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on Freeform Products”报告、香港科技大学的胡鹏程博士做“Five-axis tool path generation based on machine-dependent potential field”报告、美国GGTech公司黄斌博士做“NC Simulation Technologies and its implementation in manufacturing process”报告。各个系、中心50余名师生参加了论坛。
|
7名青年学者出席材料化学环境分论坛
环境学院邀请了7名学者参加了本届论坛,包括英国牛津大学Edman Tsang教授、胡敬平博士(英国牛津大学)、方琳浩博士(英国牛津大学)、吴旭博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王宇恒博士(洛桑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张扬博士(比利时弗拉芒科技研究院)、张海燕博士(英国利兹大学)。在参加完28日上午的大会开幕式及主会场报告后,7名学者在28日下午参加了在材料学院举办的材料化学环境分论坛,各自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29日上午9时,在环境学院领导的邀请下,7名学者来到环境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与参观访问,学术交流会由杨家宽副院长主持,陶涛院长致欢迎词。牛津大学教授Edman Tsang和环境学院崔玉红老师分别做了学术报告,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此次报告会。报告会上,教授学者们就师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现场讨论非常热烈。随后,学院领导与校人事处相关负责人与7名学者进行了沟通交流,介绍了学校人才引进政策。最后,学院领导陪同7名学者对实验楼进行了参观。
此次东湖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促进了学院与国际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海外学者了解了学校和学院的发展,也为环境学院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物理分论坛华中科大物理学院举行
2013年12月28日至29日期间,第二届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物理分论坛在华中科大物理学院院成功举办。论坛邀请了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引力与地球物理、实验凝聚态与材料物理、生物物理、理论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宇宙学6个研究领域的17名海内外优秀青年学者与会作学术交流,常务副校长罗俊院士,物理学院班子和教授委员会成员及部分师生参与了论坛。
28日14时至22时许,与会学者先后作主讲报告,并就学术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常务副校长罗俊院士作了总结发言,他为与会青年学者剖析了国内目前的总体形势、学术状况和发展机遇。他简要介绍了学校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几个重要机遇期,分析并指出学校建设综合型大学的目标对理科发展的需要、精密重力测量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设施的立项建设,这些利好信息和举措都将对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科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当前一段时期正是物理学科发展的黄金机遇期,鼓励青年学者早点回国,积极投身物理学科的建设发展。
29日,与会青年学者们先后参观了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和物理学院院的引力实验中心,了解了在各大研究平台上开展的工作和相关实验条件。
首届医学分论坛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举行
(文/柯育萍 图/彭汉明)
11月28日下午,2013 年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医学分论坛在医学院学术报告厅圆满举行。来自海内外的12位青年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做学术报告。同济医学院领导,相关院系党政负责人、教师和学生代表共120 余人参加了论坛活动。
校党委副书记、同济医学院常务副院长马建辉出席论坛并致辞。他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及同济医学院对东湖论坛医学分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与会的青年学者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他向与会人员简要通报了医学院综合体制改革的进展、转化医学中心和光谷医学中心的筹建情况以及医学院的发展愿景。马书记指出,医学院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并向参会的海外学者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他们早日成为这里的主人,在医学院的大舞台上实现人生的梦想!
随后进行了学术报告。来自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博士雷鹏、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博士后单铭、英国剑桥大学在读博士徐瑞伶、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后谢少华、美国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博士后臧勇、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曾德兴、美国百时美施贵宝高级研究员娄夏、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博士后郭术涛、香港大学副教授李学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助理阚中原,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讲师周宇等11位青年学者依次登台,就各自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报告交流。大会还特别邀请我院青年教师朱铃强博士做开场交流报告。郭术涛、雷鹏、臧勇等3位青年学者先后主持会议。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踊跃提问,现场沐浴着浓浓的学术气息。
据悉,东湖论坛已创办两届,今年首次在医学院设立分论坛。旨在医学院内营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拓宽医学院师生学术视野,活跃医学院的学术氛围。为做好本次活动,医学院高度重视,相关院系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认真组织,确保了会议的顺利召开。与会师生普遍认为,论坛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高端平台,收获良多。一位参会的硕士研究生说,此次论坛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维,使自己对医学各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一位博士生说,参加此次论坛的青年学者基本上都在30岁左右,他们的学术精神和取得的成就为自己树立了榜样,激励自己在学术道路上要坚持不懈和努力进取。
|
数学与统计分论坛活动报道
2013年国际青年学者东湖论坛——数学与统计分论坛于12月29日在华中科大科技南楼702会议室顺利举办。东湖论坛旨在集聚海内外不同学术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针对国际前沿科技及热点研究领域展开交流与探讨,促进国际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数学与统计分论坛得到了海外优秀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7位海外优秀的青年学者以及我校3位青年数学教师共同为大家献上了一场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
29日上午,数学与统计分论坛的学术活动,以来自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高牛山博士的学术报告开始,他介绍了关于紧的正算子的不变子空间的存在性问题,此问题源自于von Neumann在20世纪初的一个开问题,是国际上算子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随后,来自美国奥本大学的韩晓莹博士介绍了她关于非自治及随机偏微分方程全局解的存在性的研究进展;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李骥博士报告了在奇异扰动下偏微分方程解的性质;我校王保伟博士介绍了动力系统的丢番图逼近问题。最后,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汪涛博士介绍的“庇护问题”(Sheltering problem)为防护自然界灾害等现实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决策策略。
下午,我校吴付科博士首先报告,他从矩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几乎处处意义下研究了噪声的随机稳定性;我校杨美华博士介绍了微分动力系统中具有可和以及可乘噪声方程解的性质,通过绕开通常采用的Sobolev嵌入定理,发现了解可以具有更高阶的可积性质。随后,美国西北大学的杨晓奎博士介绍了复代数几何中模空间的曲率问题;美国纽约大学克朗所的张继伟博士介绍了他关于神经元的动力学性质的最新进展。最后,来自美国普度大学的张岭松博士介绍了通过引入“套锥(nested cone)”的分析方法来研究统计学中的问题。
在本期论坛上,各位青年学者的研究领域分别涉及了算子理论、微分方程、动力系统、代数几何以及统计分析等数学研究的几个重要分支。与会的海外学者与我院教师就大家关心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本期论坛,促进了我校教师与国际学者之间的交流,加深了海外学者对我校数学学科发展状况的了解,为进一步的合作研究夯实了基础,同时,也为加大了对海外优秀学者来校发展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