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1月1日电,记者李佳佳、许婧】2015年的第一天,本该欢乐、祥和的上海,因为昨夜一场突如其来的踩踏事件,笼罩在难以驱散的悲伤之中,36位同胞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
2015年1月1日傍晚,市民自发前往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向“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表达哀思。2014年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拥挤踩踏事故,截止目前,致36人死亡,47人受伤。(汤彦俊 摄)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位于上海最为知名的外滩陈毅广场,悲剧在瞬间袭来,很多从远方赶来的人们甚至都没来得及登上观景平台,没来的及在浦江夜色中畅想新年愿景,就被自上而下、迎面涌来的人流压在了最底层。
截至记者发稿时,事故的原因还在调查中,是人流量过大?是现场管控的疏忽?还是某个诱因所致?坊间的猜测假定、官方的权威发布,甚至社交媒体一度出现的“阴谋论”,都围绕着悲剧的起因展开,所有人都迫切想知道,并等待着最终答案的揭晓。
距离上海上一次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踩踏事件已有28年。1日,伴随着新年噩耗的传来,尘封的记忆再次被揭开,人们感叹:“两个事件如此相似,但性质却截然不同。”
1987年12月10日清晨,黄浦江上骤起大雾,彼时正是上班高峰时间,大量市民等候在陆家嘴轮渡站的浮桥和候船室内焦急地等待开航。
悲剧发生在当天的9时10分,江上的浓雾逐渐散去,为了能够准时上班,当第二班轮渡船开航时,大量自行车夹杂着行人汹涌地开始了上船前的最后一波冲刺。突然,一个中年人连同他的自行车一起被挤倒,马上就有了第2个、第3个、第4个……后来者踏着前人推搡着,惨祸在5分钟内迅速酿成。
根据当时的统计,共有66人罹难、2人重伤、20多人受轻伤,这也是上海有史以来发生的最为严重的踩踏事件。
同样是大人流、同样伤亡惨重,当时人们的争抢为的是谨守“铁一般”的出勤纪律,而昨夜的惨祸,则或多或少地被外界指摘为公民素质的薄弱,这种薄弱不仅包含公民在应对风险降临时所表现出来的无序与混乱,也包含着公民令人略感悲哀的道德素质、规则意识。
复旦大学社政学院教授、公共管理专家任远在就上述两次踩踏事件进行比较后表示,如果说20多年前的事件反映出的是城市公共服务的不足,使得社会安全秩序遭到破坏;而昨夜的外滩事件则意味着规则意识的不足与公民素质的相对不足,这也反映出城市秩序是城市运行的关键。
“此前大家一直讨论某些国家和地区大型公共活动结束后的井然有序,与此次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相比,上海市民的素质与现代城市对公民素质的要求还是有差距的,需要提高。”
在今晨的社交媒体上,不断有网友对此次事件中暴露出的人性弱点感到痛心:“看到有的人是踩着人头退的场,感觉很心塞。”
任远对于事件中年轻人表现出来的公民素质薄弱同样感到“有些悲哀”,“青年人更应该讲究规则意识,上海青年与现代市民的要求相比,令人失望。人的素质滞后于现代城市公民应有的水准。”
毫无疑问,外滩踩踏事件对上海城市形象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当我们自豪地展示着城市节节攀升的天际线,以及不断提升的民众生活水平时,最不应当忘记的就是,城市的行政管理、风险控制能力的强化,公民的文明教育、道德塑造的养成,应该超越单纯经济数字的增长,才足以令人引以为豪。
就这样,从昨夜至今,上海在紧张、悲伤、怀疑、猜测、探究中度过了开年的首日。
截至记者发稿时,外滩事发地已恢复正常,陈毅广场前不断有市民手捧鲜花自发来此祭奠,广场前的马路上车水马龙,路过此地时,人们大多会默默望向事发地雕塑前成排的鲜花,虽然不能一一感知每个人心中的刺痛,但莫让无辜生命白白被辜负应是所有人共同的沉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