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雅志唢呐讲座 畅谈艺术成长之路

【侨报周末实习记者王昊、特约记者李强报道】提起中国的传统乐器唢呐,你也许会想到的是高亢嘹亮的音色,中国农村的婚礼场景,唢呐上飘飏的红绸布,或是那吹唢呐的汉子脸上刀刻斧砍般的皱纹。但是我相信你绝对不会想到西服领带,交响乐音乐厅,爵士乐等现代化,时尚化的元素。可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让大家彻底改变这种传统的观念。
2012_Guo_Harvard
上图:(左起)谭嘉陵、潘台春和郭雅志在交谈中。(主办方提供)




日前,应大波士顿中华文化协会(GBCCA)国乐团和哈佛茶会的邀请,目前在波士顿波伯克利音乐学院留学的中国民乐家郭雅志在哈佛大学科学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唢呐讲座,同200多位与会者分享了他独特的音乐历程。GBCCA国乐团的潘台春团长和中华表演艺术基金会的谭嘉陵等嘉宾出席了讲座。

郭雅志,9岁学习法国号,14岁考入山西晋中艺术学校,学习二股弦、唢呐及戏曲音乐。1986年,他以唢呐专业考入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陈家齐、胡海泉、任同祥、王高林、胡志厚等唢呐、管子名师。1990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1999年,他加入香港中乐团,担任唢呐首席。郭雅志穿着西服领带,吹着唢呐的形象也成为香港乐坛多元化的一个标志。

在香港发展的顺风顺水的郭雅志并不安于现状,他励志成为中国唢呐界的马友友。郭雅志说,他非常喜欢西方的爵士乐,而且坚信爵士乐是和中国的传统民乐在精神上最契合的一种乐种。因为爵士乐强调歌手的即兴创作,而中国的传统民乐采用的是口传心授的教授方法,强调的就是演奏者自己的即兴发挥。像大家耳熟能详的《二泉映月》,正是由“瞎子阿炳”即兴创作演奏出来的二胡名曲。




讲座中,郭雅志特地拿了几把大小不一,颜色不同的唢呐放在讲台上。据郭雅志介绍,传统的唢呐声音虽然嘹亮高亢但是音调单一,每次演出,演员都不得不带上多个长短不一的唢呐以方便在演出中进行换音,非常的不方便。虽然加键唢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唢呐变音调的问题,但是在音色上却失去了唢呐原有的特点。郭雅志经过多年的研究,发明唢呐“活芯”装置,利用在哨嘴处增加弹簧让其可以改变长度的方法,让唢呐成功的吹出了半调,这样一来,唢呐的适用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加,许多以前演奏不了的曲子也能信手拈来。这个发明获得了1993年中国文化部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而这一新发明后来也被大部分中乐团所采用,成为唢呐演奏家不可或缺的乐器装备。

除了展示了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外,过雅志还亲自为在场的听众吹奏了几段唢呐歌曲。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百鸟朝凤》,模仿萨克斯曲调的《卡门》,还有用于中国民间葬礼的曲子《回家的路》。出色的演奏技巧赢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一些到场的观众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和郭雅志进行了交流。谈到未来,郭雅志信心满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同时和更多的爵士乐家进行交流,在美国开创自己的事业。

讲座结束了,耳边仿彿还回荡着唢呐高亢优美的旋律。推开哈佛科学中心的大门,波士顿的天空已经飘飘洒洒的扬起了雪花。“瑞雪兆丰年”,希望郭雅志的音乐之路能够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