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周末特约记者李强波士顿图文报道, 东北大学王昊协助报道】11月18日下午,第16期哈佛茶会(Harvard Tea Party)在哈佛大学科学中心举行。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李里峰教授,以《毛泽东形象:从视觉文化看中国政治》为题,同50多位与会者一同解析毛泽东形象的历史变迁。
李里峰博士现任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江苏省政治学会理事。其主要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政治学理论等。
|
视觉文化简单来说就是把本身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属于后现代主义。这个全民读图的时代正是这种文化的最佳证明。茶话会的报吿人李里峰博士也用读图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李博士把毛泽东视觉形象分为了4个部分,即1945年到1965年,1966年到1975年,1976年和1976年以后。1945年到1965年,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说,毛主席的个人画像第一次被摆在政治仪式中(中共七大)。同时在邮票上也出现了毛主席的个人头像。10年间,毛主席其他最主要的视觉形象是:1949年2月12日,毛主席个人头像,第一次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时,在这10年间,艺术家的个人创作越来越少。 |
1966年到1975年间,中国发生的最重要的政治事件有:文化大革命的兴起(1966年);毛主席游长江,人民日报发表《毛主席畅游长江》的专栏文章;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红卫兵(先后8次10批)。相应的,在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毛主席的视觉形象有:毛主席畅游长江照片,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照片,红卫兵为毛主席佩戴红袖标照片。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刘春华于1967年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卖出了9亿张。而当时的中国人口只有7个亿。平均下来每个人有1.5张。李里峰博士说,通过这种视觉文化的传播,社会上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李里峰博士介绍,1976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代,这一年共和国的开国伟人们相继去世。毛主席去世之前,《人民日报》和《人民画报》上,刊登了一系列相同的照片,各刊登7次,内容都是毛主席接见外宾。而照片上的主席也一改之前伟岸的形象,尽显老态。在毛主席生前最后的一张照片中,这位老人已经不能站立,只能斜靠在沙发上会见外宾。虽然媒体不想让群众感受到领袖已经风烛残年的事实。但是通过视觉形象,大家还是能够感受到岁月在这位老人身上留下的痕迹。 |
1976年后的中国政坛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华国锋接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二是“四人帮”倒台。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很多以“你办事,我放心”(当时毛主席给华国锋写了三张纸条,让其接班。其中有一张纸条上是写着:你办事,我放心)为题的油画。同时在80年代初,政府出台了“去毛主席像”的指示,一些地方的毛主席像和毛主席雕塑纷纷被摘下和移除。
下面有关毛泽东的图片来自李里峰博士的PPT。
演讲之后,在座的同学和一些经历过这些历史事件的老前辈纷纷提出问题并交流自己的看法,茶话会在一片热烈的讨论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