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信念 共铸海外长城” — 剑桥中国文化中心成长之路

剑桥中国文化中心自1991年成立以来,在波士顿地区为推动中文教育、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的系列报道围绕2011年的20周年庆祝活动,回顾和总结了剑桥中国文化中心过去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

(一)剑桥中文学校二十周年校庆

剑桥中国文化中心于2011年10月8日举办成立二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活动内容包括:1)中文教育研讨会,邀请波士顿及香港孔子学院院长、中美教育专家等作教育专题的学术报告;2)二十周年庆祝大会,由董事长纪虎民总结剑桥二十年的成就,《当代中国丛书》赠书仪式,以及学生汇报演出;3)满山秋色-中华情大型文艺演出,4)庆祝剑桥出版3本书:《剑桥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册》、《剑桥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二十周年剪影》、《剑桥中国文化中心中文学校学生优秀作文选编》。


剑桥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于1991年,其下属的中文学校是由大陆学人在美东地区创办的第一所教简化字汉语拼音的中文学校,由最初只有七个学生,经过20年的风风雨雨,发展到如今近千名学生的规模,成为大波士顿地区办学成绩最为杰出的中文学校。




剑桥办学之初,就确立了坚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略。董事长纪虎民认为,中美之间,美国的大学教育优胜于中国,而中国的中小学教育要优胜于美国。因此,剑桥办学以来,一直坚持引进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教材和教法,坚持汉语拼音教学,坚持简化字教学,坚持高标准、认真办学。如此高瞻远瞩和坚定不移的理念方略,在大波士顿中文教育界,委实并不多见。

经过20年的四个坚持,剑桥教育成果累累,不胜枚举。例如,每年的《世界华人青少年作文大赛》,剑桥的学生总要捧回好几个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010年全美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知识竞赛》,波士顿赛区有16名学生获得优秀奖,其中剑桥学生就多达11名;剑桥的毕业生,学业优秀,才艺兼备,考上美国著名大学如哈佛、耶鲁、MIT、普林斯顿等等,不计其数。

20年间,剑桥还积淀了一项不为人注意但特别重要的成果,那就是,剑桥的同学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都建立了深厚的情谊,这份情谊一直伴随着学生长大成人,走进社会。这对于在异国他乡的华裔青少年来说,尤为珍贵。鉴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作为少数族裔的华裔青少年,在孤独无根的环境里,亟需要与自身文化血脉相连接,方能健康成长。剑桥,不仅仅是一所中文学校,而且是华裔青少年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庆祝活动 1:

题目:中文教育学术讨论会

时间:9:00 AM -12:00PM
地点:Cambridge Center for Chinese Culture
411 Waverley Oaks Road, Suite 214 Waltham MA 02452

庆祝活动 2:

题目:剑桥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二十周年庆祝大会

时间:2:00 PM – 5:00 PM
地点:Regis College Fine Arts Center
235 Wellesley Street Weston MA 02493

庆祝活动 3:

晚会:满山秋色-中华情大型文艺演出

时间:7:00 PM- 10:00 PM
地点:Regis College Fine Arts Center
235 Wellesley Street Weston MA 02493
庆祝活动 4: 出版剑桥3本书

(二)根植神州,花落美国

剑桥教育何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呢?剑桥中文学校副董事长兼校长陶凯表示,剑桥自始至终坚持认真办学的宗旨,要让孩子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听似简单的话语背后,其实倾注了剑桥人的巨大心血:要让孩子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就必须首先提高师资的素质。

剑桥办学伊始,根植神州,坚持引进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教材和教法,致力于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专业化,并将提高师资素质放在整个教务管理的首位。早在2003年,剑桥与被中国国务院侨办誉为“华文教育基地”的北京市海淀教师进修实验学校(简称北京进修)进行学术交流,邀请北京进修的专家教授,为剑桥培训师资。至2006年,在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剑桥与北京进修联合建立了中美华文教育交流中心及华文教育远程网络视讯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跨洲际的师资培训课程。




自2006年以来,剑桥每年定期举办教师培训课程,由北京进修的专家教授通过网络视频,为剑桥的教师上专业培训课。同时,不定期地邀请北京进修的专家教授来波士顿,直接面授。课程包括:如何备课、教学实践活动设计、教学语言艺术、汉语识字教学、成语教学、剪纸结绳艺术与技法、戏剧艺术、历史文化、饮食文化、中医文化与养生等等。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获得考核上岗证书。

大凡在剑桥上岗的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培训。此举使得剑桥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远远超越大波士顿地区中文学校的师资平均水平。此外,广博精渊的培训课程,铸锻了剑桥深厚的教学底蕴,剑桥课程内涵,不仅仅是识字学话,而是全方位中华文化熏陶。在如此优质的教师团队的整合教导下,剑桥的学生,焉能不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呢?

更值得称道的是,剑桥创办的培训课程,不仅针对剑桥的教师,而且面对大波士顿地区的中文教师、及中文教育的有志者。多年来,参加培训课程的各界人士,不计其数。参加培训后,资历能力得到提升,被社区中文学校、乃至公立学校的高薪聘用,不在少数。可见,剑桥在学生和教师两个教育领域上,都花果累累。

(三)心疼祖国兮 游子赤诚筑家园

2011年10月8日,剑桥中国文化中心举行了隆重盛大的20周年志庆,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孙国祥、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亲临致辞祝贺,麻州州长Deval L. Patrick、美国参议员John F. Kerry和Scott P. Brown、剑桥市市长David P. Maher等也发来贺信,还有麻州和香港孔子学院等等众多贵宾,或亲临、或致信、或馈礼,无不赞誉剑桥20年的辉煌。

至为感人的,是剑桥的老师、学生和家长们,以剑桥人为自豪,倾情付出,一日三喜, 研讨会,庆祝会,文艺晚会, 同心协力将庆典办得吉祥圆满。每个剑桥人身上,无不焕发出一种心灵有根、喜悦向上的精神活力。

由此可见,剑桥的成就,远非是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 英汉双全, 进入名校的学生那么简单。对此,总领事孙国祥一语道破:“廿载风雨,筑游子心灵家园”。20年来,剑桥以中文学校为核心,建立了艺术团,家长会,校友会,老人活动中心,剑桥通讯,系列讲座,乒乓球俱乐部等一系列组织,会员达数千人之众,仅夕阳红老人活动中心就有注册会员650人之多。简言之,剑桥,不仅是一所学校,而且是剑桥人安身立命的心灵家园。

剑桥何以筑造游子家园的灵魂,而众心所向呢?董事长纪虎民指出:“我们远离家园,我们并不孤独,华夏文化始终与我们相随。”尽管祖国百年沧桑,让一些游子之乡情,蒙上一些历史无奈,或飘零无根,或难舒心结。而剑桥人则抖擞精神,无怨无悔,与祖国命运荣辱与共。心疼祖国,是剑桥人心灵家园的鲜活灵魂;根系祖国,是剑桥人海外生存的智慧源泉。

20年来,剑桥组织的每项活动,无不与祖国的厚重文化和日益强盛的国运血脉相连。每年春节的百人包饺子拜年、每年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的逢节必庆、每年暑期的中国寻根夏令营、每年的《世界华人学生作文大赛》、每年定期的来自祖国的远程教师培训课程、为汶川赈灾踊跃募捐、为玉树赈灾倾情义演、为北京奥运欢呼、为上海世博呐喊、等等,无不抚慰和激发着游子的赤诚之心。如是剑桥,焉能不让游子倾心皈依?

董事长纪虎民说:“美国人星期天上教堂,海外华人星期天上中文学校,而且是扶老携幼,风雨无阻。”平实的言语诉说着游子的心声:海外华人需要一所属于自己族裔的、供奉着祖国母亲的“教堂”。剑桥20年的最大成就,就是成为这样一所“教堂”。

(四)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剑桥中文学校的学子,品学兼优,英汉双全,大都被著名高校争相录取,进入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耶鲁等顶尖学府的,不在少数。早期的剑桥学子,现已分布世界各地,活跃在经济、金融、贸易、法律、政府、外交、医学、生物、新闻、影视、教育等不同职场,且都渐露头角,前程无量。

剑桥桃李满天下,足以让人啧啧称道。然而,最令人感怀的,是这些不同领域的未来领袖,都拥有一种相同的非凡特质:感恩剑桥、热爱祖国。

7岁入读剑桥的贾在辰,去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荣获罗兹学者奖(Rhodes Scholarships),赴牛津大学进修,同时被哈佛法学院录取。贾在辰还有一项同样了不起的成就,是自高中起,每年暑期在剑桥做义工,累积超过一千小时。剑桥学子,都像贾在辰一样,对剑桥心怀感恩。他们长大后,都尽力所能及,回馈剑桥。或担任教师和TA、或当回国寻根夏令营领队、或代表剑桥到美中各地演出和讲演、或参与剑桥的各项工作和活动。

自2002年起,剑桥成立了校友会,会员们虽各奔东西,但依然保持着青葱岁月的友谊,对母校更是一往情深。他们不但定期组织回母校看望老师,参加学校的活动,还组织了Mentorship项目,老校友与在校同学结成一对一的合作关系,老校友将自己成长的人生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在校的小校友们,使他们对即将面临的升学、社交、求职、创业等问题,都有所准备和启发。

由于祖国百年沧桑,许多海外华人后裔,并不了解自己的祖国。而剑桥学子最令人动容的精神面貌,是他们懂得热爱自己的祖国。曾就读剑桥的王渊,“始终以是一个中国人为荣”,被哈佛录取后,特意选择法律和经济专业,目的就是将来可以在这两个领域为祖国服务;李文颖建立了“心翼”学生组织,为祖国贫困山区的学生捐助书籍文具;香港、澳门的回归,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的庆典,汶川、玉树的赈灾,无不看到剑桥学子踊跃的身影;而剑桥最受欢迎的课程,则是寻根夏令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去。这些点点滴滴的故事,讲述的都是祖国在剑桥学子心中是何等神圣和亲切。

一个人懂得感恩、懂得和祖国荣辱与共,就会变得厚重而暖心、强大而不朽。剑桥,不仅教会了学生认识汉字,还教会了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是剑桥,焉能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五)美中桥梁 文化使者

“一片丹心,架中美文化桥梁”,这是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孙国祥,在剑桥20周年庆典上,对剑桥的赞誉。如果说,根植神州,引进祖国中小学教育的教材和教法,是桥墩;那么,融入美国,按照美国非盈利机构的管理模式依法经营,则是桥面。桥墩与桥面的完美结合,构成了剑桥这道坚实和通畅的中美文化桥梁。

大凡中文学校,都不乏交流中美文化的宏志。然而能够迈出华裔社区,真正走进主流社会并得到认同者,委实不多。皆因大多数中文学校的营运,类似华裔“私塾”,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仅在诸如租用公立学校场地等问题上,与主流社会发生类似房客与房东的联系。简言之,要在这种不对等的关系上,进行中美文化交流,实为不易。

剑桥初创,即与市公立图书馆合作,共同开展市区公立学校课后中文教育的项目。之后,参照美国主流教育机构的营运模式,注册成为非盈利机构,设立类似的管理机制,依法经营。就是说,从一开始,剑桥就在机构、管理和法律的层面上,以平等的身份迈进主流社会,并与之建立起互利合作的关系。

诚然,如何经营中文学校,剑桥模式并非唯一选项,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过,剑桥模式,着实使剑桥在主流社会里大显“过海神通”。剑桥的管理机制,确保了剑桥为主流社会提供的中文教育服务,高质、稳定和持久,让主流社会有目共睹。对此,前剑桥市市长罗素女士高度评介剑桥:“中国的儿童和家长们足以成为我们的楷模,中国人的教学态度和行为不仅成为美国,而且成为世界许多民族的榜样。中文学校对我们社区的特殊教育是一种良好的补充。”

鉴此,在主流社会,剑桥不再是华裔“私塾”,而是社区多元文化生活中的华裔代表,是社区公共事务不可或缺的成员。例如,剑桥是全美为数不多的得到市政府支持的中文学校;剑桥师生被州、市政府选为华裔代表,参加江泽民访问波士顿、朱熔基访问波士顿的欢迎仪式;剑桥师生获市政府邀请,参加剑桥市150周年市庆游行,成为150年来第一次出现的华人队伍;剑桥舞蹈队获肯尼迪家族的邀请,参加麻州特殊奥运会开幕式;据不完全统计,自1994年至2011年,剑桥参加社区的演出或活动多达236场,在97年波士顿庆祝香港回归庆典上,剑桥学子的演出镜头, 被美联社(AP)播发到全世界。如是等等,足见剑桥作为华裔文化的代表,已在主流社会中赢得了尊重。

尤其重要的是,在中美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剑桥学子获益最多。他们既是中华文化的学子,又是中华文化的使者。每一次代表华裔向主流社会展示中华文化的辉煌,就是在心灵上接受一次中华文化的洗礼。最让校长陶凯难以忘怀的,是那次福娃走进NFL庆祝北京奥运,剑桥学子仅用一天时间排练了大型团体操,在全美现场直播的橄榄球年度开赛场上表演完后,全场5万人爆发出China!Beijing!Beijing! China!的欢呼声,观众席上伸出了千百双手紧紧拉住剑桥学子的手,剑桥学子不禁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六)守望信念 共铸海外长城

一项成功的事业背后,必定有一支精诚团结的团队。在20周年庆典上,剑桥董事长纪虎民由衷的感谢多年来与其同甘共苦的剑桥团队:“一个人一辈子没有几个20年,能与大家相识在波士顿,用20年的共同奋斗创办了剑桥中文学校,我感到三生有幸。”一度哽咽,在场听众无不为之动容。

华人合办中文学校的初衷,主要是为自己子女营造学习中文的场所,这当然是值得嘉许的。然而,仅凭这份“私心”,要办好中文学校,有着诸多来自团队内部的障碍。问题在于,合作者的“私心”,如个人动机、办学方法、教育目标、名利要求等等,常常各有不同,各执己见,难以整合成一支高效的办学团队。就历史文化的现象而言,华人素被诟病“一盘散沙”,难以合作成事。所以,创办一所学校很容易,建设一所可持续发展的杰出学校则很难。

剑桥人办学,同样以“私心”为初衷。不同的是,在剑桥人心目中,华人在海外拼搏,多为私利,唯中文教育,才是值得毕生追求的“功利千秋的崇高事业”。在此崇高信念的感召下,剑桥人超越“私心”,皈依公心:办学,不仅是为了自己子女学中文,而是为了生活更有意义,为了华夏文明的千秋命脉,为了寄托爱国深情,为了报效祖国。

古圣云:无欲则刚。公心确立,则众志成城。“求名利者请走开,干事业者请进来”,纪虎民提出这项团队求同的原则,吸引着同怀信念的剑桥人凝聚一起,携手奉献。凡是对传承华夏文化、促进中美友好有意义的事情,剑桥人都积极主动去做,并尽最大努力做得更好。在这崇高事业面前,一切私利争执都变得无足轻重,一切进取较劲是为把事业做得更好。一旦团队形成决议,剑桥人就全力以赴,无怨无悔。如此强力的团队,势必无往不胜。

剑桥人以信念事业求同,籍包容成全存异。纪虎民认为,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唯求同存异,推选正确的人,在正确的位置,做正确的事,则团队与成员,方各得其所。简约公正的合作理念,最大限度地平衡了团队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团队效率,得到最大提升,成员的强项和“私心”,得到最好发挥和成全。如是,工作生活,趣然一体,公心“私心”,浑然一心。如有磕磕碰碰,则敞开怀抱,尊重理解;如需岗位调动,则能上能下,欣然进退。如此包容的团队,情当众心所向。

在这信念失缺的时代,为数不多的剑桥人,有缘相聚,守望信念,共铸海外长城,确实是“三生有幸”,感人至深。剑桥20年的辉煌,证明求同存异的团队精神,难能可贵,也证明华人并非永远是“一盘散沙”。

纵观海外华人的奋斗史,至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功大都是个体案例,鲜见团队成就。只有当个体成功转变为团队成功,华人在海外的奋斗,才取得终极的成功。而守望信念,求同存异,尊重包容,则是海外华人取得团队成功的要诀。剑桥,就是团队成功的一个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