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哈佛得到过的邵逸夫奖学金

【编者注:作者是1980年代哈佛的中国留学生,在波士顿地区居住了25年。】

1989年夏天,我完成了在哈佛的硕士学业,并获得在本校继续读博士的录取通知,但是继续读书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没有着落。我们学院不像学校其他的学院那么资金雄厚,特别是我所在的系,几乎没有给学生提供过奖学金。秋季开学了,我因为没有找到钱,不能注册上学。我在学校里找了两份零工,一面打工,一面继续找钱。系主任是个华裔,他在美国长大, 不会说中国话。他告诉我可以去申请Run Run Shaw Scholarship。我不知道Run Run Shaw是何许人也,只听说他是个香港的电影界大亨,成立了一个教育基金。 这个基金只为在我们大学各个学院学习人文专业的华裔博士生提供奖学金,这笔奖学金只能用于生活费,不可用来支付学费。负责这个奖学金的审批和发放的是大学里的基金办公室,奖学金的批准条件是申请人必须已经有了学费的保证。
Run_Run_Shaw_youth
邵逸夫青年时代的照片(来自维基百科)。

当时学校里中国学生不是很多, 因为奖学金的发放范围只限于一部分学院的博士生,获得奖学金并不是很难。生活费有谱了以后我又去找学费,经过多方争取,系里同意给我提供一个学期的学费。 凭着这一纸学费来源证明,我最终获得了一年期的Run Run Shaw奖学金。90年1月份我开始了博士课程的学习。




后来我才得知,Run Run Shaw即是邵逸夫。 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我在北京看过不少内部电影, 其中有不少港台影片。那时的香港电影里多数是“长城”“凤凰”这些左翼影业公司拍的。听说邵逸夫的邵氏兄弟影业公司数于右翼, 国内引进他家的电影不多。邵氏拍的电影我只看过一部《倾国倾城》,讲的是慈禧和光绪的故事。我的印象中这部电影的规模,拍摄的手法等各方面都比长城,凤凰公司的电影强很多。回想起看过的这部电影, 才使我对邵逸夫,邵氏基金有了比较直接的概念。虽然邵先生不会知道我,还有很多和我一样的受益人,我也从未见过他的面; 但由于他的慈善行为,他的慷慨资助,我才能完成博士学位,走上今后事业的路程。为此,我对他一直心存感激。

2011年初,我又一次来到香港。距离上一次到香港出公差已经有20多年了,香港有了很大变化,新高楼又盖了很多。上一次位于香港中环最高的汇丰银行大楼还正在盖,我从大楼工地旁边走过,我觉得它高耸入云。现在汇丰大楼被埋在楼群中间,很不起眼,已经有很多高楼超过了它。20多年前九龙尖沙嘴的海边多数地方都被建筑工地的木板挡着,看不到维多利亚港湾。现在的海边修成了海滨公园,建了一条星光大道,大道地砖上留有很多大名鼎鼎的影星的名字,其中也有邵逸夫的。看到这个名字,让我又一次想起这个有恩于我的人。

昨天在新闻中得知邵先生于2014年1月7日离世,享年107岁。 据报道, 邵先生于1975年成立香港邵氏基金,捐赠予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或其他福利事业。数年来仅对国内教育捐赠就近50亿港币。他的慈善捐助使无数人,包括我在内受惠,我相信很多人还有我自己都会永远记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