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見聞瑣憶:廣東粵劇、香港粵語電影二三事

作者:波士頓雙語網專欄作家黄鏡明

中國三百六十多種地方戲曲劇種中,最早接受西方電影文化兿術的影響者,要算廣東粵劇。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前,“弹丸之地”的香港,不僅充分發挥了世界金融信息中心的幅射作用,而且文化兿術信息方面,综合了世界主要是美欧最新信息(例如美國荷里活影訊),引入中國借鉴、学習、發展;香港藝員借“近水楼台”之便,吸纳西方文化兿術经验,創造出粤语電影、粵语歌曲新品種,包括台湾在内,当時牽动了整個中國的電影和時代歌曲的兴起及發展。
XinMa_CD_Cover
《朱賣臣》粵劇CD封面。





廣東粵劇,於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借鉴和吸纳了西方電影综合藝術“现代化”的技藝;粵劇名伶,影劇两棲,非常普遍。名伶薛觉先与名伶、夫人唐雪卿,於二十世纪初到上海開張“南方電影制作公司”。自编、自導、自演。在中國戲曲界獨創出一條新路—影劇两棲。作為傳统藝術,流行民间的中國地方戲曲的廣東粵劇,其藝術上的早已“離经叛道”,其劇目内容“資本主義商业化”、搬演西方電影或西方小说,這是绝無僅有的文化现象。

粵语電影,是指影片的内容与廣東粵劇有关的電影。可從以下几個方面展示:

  • 粵语纪録片。是指如实地记録粵劇舞台兿術演出实况。
  • 粵語戲曲片。是指用电影表现手法把粵劇藝術和電影藝術溶合在一起的影片。
  • 粵语歌唱片。是指穿粵劇服装,演粵劇故事,唱粵曲。但演员表演的做功,並不是粵劇的“做手”和“排場”。粵语戲曲片的做功是粵劇的“做手”和“排場”。粵语歌唱片,突出了“唱功戲”,即唱表大段的“主題曲”,以唱叙事,借唱抒情。
  • 粵语故事片。是指把傳统的古代的粵劇故事,改寫為現代的故事演出。亦即是穿“時装”唱粵曲,演粵劇故事的影片。
  • 粵劇“折子戲”影片。是指在一部粤语時装片中穿挿一出至三出粵劇折子戲的電影。
  • 粵劇“雜錦片”。是指把若干部粵语记録片、粵语戲曲片、粵语歌唱片的精華,剪辑、综合而成的影片。

據不完全统计,從一九一三年到一九八六年,香港一共出産了九百六十三部粵语電影。其中有不少经典之作。粵语電影對保存和推廣粵劇藝術有很大的贡献。

一、首先是保存了早期粵劇的傳统劇目。例如“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 以及例戲 等。还有,是保存了不少的各行当角色的特技表演和绝活等的粵剧传统剧目。
江湖十八本:《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四進士》、《五登科》、《六月雪》、《七贤眷》、《八美图》、《九更天》、《十奏严嵩》、《十一輛鉄铧車》、《十二金牌》、《十三岁童子封王》、《十四國臨潼斗宝》、《十五贯》、《十六面銅牌陣》、《十七年馬上王》、《十八路諸侯》。

新江湖十八本:《再重光》、《雙國缘》、《動天庭》、《青石岭》、《赠帕缘》、《七國齊》、《龍虎斗》、《雪仲冤》、《金葉菊》、《困幽州》、《俠雙花》、《九龍山》、《逆天倫》、《和為贵》、《闹揚州》、《雙结缘》、《西河會》、《黃花山》。

大排場十八本:《寒宫取笑》、《平贵别窑》、《仁贵回窑》、《李忠卖武》、《高平取级》、《高望進表》、《醉斩郑恩》、《辨才释妖》、《金莲戲叔》、《三娘教子》、《三下南唐》、《四郎探母》、《五郎救弟》、《六郎罪子》、《沙沱國》、《酒楼戲凤》、《打洞结拜》、《打雁尋父》。

二、粵劇例戲。指戲班到新演出点時,例如被安排到新建戲台演出, 按傳统習惯, 必定首先演《祭白虎》。然後第一台演《八仙賀寿》,紧接着演《六国大封相》。日場例戲則演《跳加官》、《天姬送子》和《玉皇登殿》。在新春時演《郭子儀解甲封王》、《姜子牙封相》。在天后诞時加演《香花山大賀寿》。

三、粵剧傳统劇目中各行当角色的代表作。香港地区從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是香港粤剧的繁荣時期。其特点:是接受西方電影兿術影響,文人参与编劇或改编传统劇目;另是:戲班实行導演制。促使演出中規中矩,“有纸可循”,克服“臨時曝肚”等陋習。廣東粵劇由“红船班”在鄉村简陋戲棚演出,轉入進城的戲院演出,有识之士廣泛借鉴、吸収西方電影综合藝術的现代化技藝,促使這一時期,“名伶輩出,名劇纷呈”。名伶都拥有自已的“拿手好戲”,即各自的代表作。在他们的代表作中, 有他们各自杰出和獨特的唱、做藝術。例如武生的《岳飛班師》、《蘇武牧羊》、《太白和番》;例如小武的《周瑜歸天》、《武松殺嫂》、《山東響馬》;例如小生的《西厢待月》、《宝玉哭灵》、《漢武帝夢會衛夫人》;例如花旦的《黛玉葬花》、《牡丹亭》、《夜送寒衣》;例如大花旦的《斬子存忠》、《鳯儀亭訴苦》、《華容道》;例如二花面的《蘆花蕩》、《王彦章撑渡》、《胡奎卖人头》;例如公腳的《西施》、《水浸金山》、《曹福登仙》;例如總生的《陳宫骂曹》、《过江招亲》、《柴桑吊孝》;例如男丑的《打雀遇鬼》、《仗義还妻》、《盲公问米》;例如女丑的《狡婦疴鞋》、《嫦娥奔月》、《大闹獅子楼》等。

香港電影的粵语片中,最可宝贵、难得的是:保留了相当一批当年粤劇名伶的绝技、绝活。例如名伶细杞首創的踩沙煲绝活;名伶豆皮庆能踏上九個壘迭沙煲,並在上面耍单刀;名伶陳艳侬更能紮腳踩沙煲,上沙煲楼梯;名伶陳金桃的吊辮耍双刀;名伶陳麗荷的单手打洋琴和单手持刀削馬蹄;名伶紮腳勝的穆桂英祭;名伶粱荫棠的耍三節棍;名伶周少保的飛枱踭人,即從二層高台上飛下踭向人身而不傷人;名伶姜雲俠的口技如仿百鸟争鸣等维妙维肖;名伶罗品超的耍锏;名伶陳錦棠的打五色真軍;名伶麥炳荣的棍上紮架;名伶龍虎舞獅猩猩仔连续打四五十个“级番”等。

上面提及,能保存粤劇特色包括古老排場、傳统工架和古老唱腔的粵语片,是最具历史价值。例如由名伶新馬師曾主演的《武松打虎》、《狀元红》、《泣荆花》;由名伶林家声主演的《子母碑》、《望兒楼》、《薛門七女將》;由名伶任剑輝主演的《大红袍》、《釵頭鳯》、《三審狀元妻》;由名伶麥炳荣主演的《打龍袍》、《百战荣歸迎彩鳯》、《不斬楼闌誓不還》等。

粵劇攺编自廣東民间故事和木魚書的具有本地特色的劇目,例如《大闹廣昌隆》、《沙三少》、《梁天來》、《客途秋恨》、《泣荆花》、《阿娥卖粉果》、《靓仔玉打死下山虎》、《顺母橋》、《金葉菊》、《紫霞杯》、《桂枝告狀》、《周氏反嫁》、《鳯嬌投水》、《碧容探监》、《背解红羅》等。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廣東粤剧的黄金時期。香港名伶当中,出了薛覚先、馬師曾两位主張借鉴、吸纳西方電影藝術的革新家。他们不僅身体力行,而且他们组织的戲班,帶頭將一些经革新具有創造性的戲目和综合藝術場面的示范演出,對粵劇界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名伶薛觉先的名劇、拍成粵语片,由他主演的有:《胡不歸》、《歸來燕》、《寃枉相思》、《帝苑春心化杜鵑》、《真假武潘安》、《姑缘嫂劫》、《俏郎君》、《白金龍》等。

名伶馬師曾的名劇、拍成粵语片、由他主演的有:《野花香》、《龍城飛將》、《賊王子》、《佳偶兵戍》、《冷面皇夫》、《虎嘨枇杷巷》、《洪承畴》、《苦鳯藛怜》、《齊侯嫁妹》、《宝鼎明珠》《我為卿狂》、《審死官》、《神经伯爵》等。

关于粵语戲曲片。這里所指的戲曲片,是把粵劇兿術和电影藝術相溶合的一種电影藝術形式。在当時世界影壇上,唯中國所獨有。已拍成的粵劇戲曲片,共有一百多部。其中,屬於香港出品、或香港、廣州合作较著名的有:《紫釵记》、《帝女花》、《李后主》、《蝶影红梨记》、《董小宛》、《三笑姻缘》、《彩蝶雙飛》、《佳偶天成》、《搜書院》、《関漢卿》等。這里值得一提的是《彩蝶雙飛》和《佳偶天成》,在這两部影片中,记錄有名伶白駒荣、馬師曾、红綫女、羅品超、文觉非、新珠、郎筠玉、吕王郎和当時粵剧後起之秀羅家宝、林小群、陳小茶等的精彩和优美的兿術表演。

综上所述,可知:香港粵语片記錄和保存了非常豐富的粤剧藝術資料。其中包括傳统劇目《江湖十八本》、《新江湖十八本》、《大排場十八本》及粤劇例戲和名伶各行當的唱做藝術、特技绝活等。這些,都是粵劇保留传统最基本的東西。下一步可考慮编印出各種專辑,以供進一步探討。例如:《粵劇最具特色劇目特辑》、《粵劇基本功特辑》、《粵劇做功特辑》、《粵劇武功特辑》、《粵劇唱腔特辑》、《粤劇排場特辑》、《粵劇绝技特辑》、《粵劇臉谱特辑》、《粵劇服裝特辑》、《粵劇佈景特辑》、《粵劇伴奏音乐特辑》等。以上這些,屬於综合藝術各門类尃辑。為学者、研究人员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本资料;各方從业人员,為復兴粵劇事业,發展粤剧藝術,作出应有的贡献。

黄霑,香港當代流行文化代表。香港近四十年來粵语流行歌曲的著名歌词作家,著名作曲家。黄霑一生创作了二千多首粤语歌曲。如果说许冠杰是香港粵语流行歌曲的“开山功臣”的話,那麼,黃霑则堪稱為“詞壇宗師”。与金庸、倪匡、蔡澜一起被稱為“香港四大才子”。其中,黄霑創作的《上海灘》、《笑傲江湖》,被评為是“通街传唱”的“经典中的经典”。他後來返母校香港大学進修並獲“博士研究生”荣誉稱號,此是理所当然的嘉獎。四十年來,黄霑及其合作者顾家輝,親蜜無间,长期合作,亲如手足。他们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已受“荷里活”西方電影文化兿術的影响。為不少新拍出的電影片寫“主题歌”。其中得到好评如潮的主题歌是《上海滩》和《笑傲江湖》。其最大特点∶是黃霑熟悉粵语词匯特性,还掌握了粵语音韵下行字多的特色,從而能相应地廣泛使用“廣東音樂” 的语汇和句頓,多在中低音区發揮其歌唱性功能,促使其音乐主旋律顺暢自如,情真意切,加倍感人!他们坐落在“弹丸之地”的香港,眼界却注重幅射全世界。流行歌曲的创作,包括台湾在内,当時帶動了整個中國以及周边國家時代歌曲的兴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