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强波士顿报导】麻省理工学院(MIT)校长拉斐尔·莱夫和物理学教授郑红去年年底先后访问了北京,分别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发表了演讲。据清华大学网站报导,在北京访问的MIT莱夫校长12月16日获得该校的名誉博士学位。副校长薛其坤主持了仪式,副教务长、研究生院院长姚强宣读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同意授予莱夫校长名誉博士学位的决定。仪式之后,莱夫校长为清华师生作了题为“创造未来:二十一世纪的研究型大学”的演讲。
上图:莱夫校长(左)接受学位证书(来自清华大学网站)。
莱夫教授是MIT第17任校长,长期致力于半导体技术的研究,在微电子学科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在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之后,MIT一名校警被凶手枪杀,莱夫带领全校师生度过难关,显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波士顿地区有数千名清华校友,他们中间很多人在MIT学习和工作。
在授予仪式上,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对莱夫校长获得名誉博士学位表示祝贺。她表示清华大学和MIT有着长期合作关系,两校人员交流可以追溯到1909年清华筹建初期。近30多年来,双方在金融、管理、生物、医学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广泛而卓有成效的研究合作。当前,清华大学正在全面推进综合改革,希望未来两校合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莱夫校长表示,清华大学是全球享有崇高声望的高等学府,被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不仅是他本人的巨大荣誉,也是MIT和清华大学友谊与合作的象征。希望两校进一步加强合作,为全球面临的挑战提供解决方案,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莱夫校长在演讲中说,当今世界各个方面都在经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身处变革中的大学必须意识到,在人类历史上,正是大学共同回答了人类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走出了带领人类继续前行的领袖人物。长期以来MIT一直注重和世界其他大学合作,力求在教育、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等领域为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开出良方。莱夫教授强调研究型大学应该找到更好、更新的方法,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真正服务亿万民众。
莱夫教授因在半导体薄膜低温外延伸展研究中的贡献,1993年入选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2012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至2012年,担任MIT教务长,期间携手哈佛大学共同创建免费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被誉为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
担任MIT校长后,莱夫发起了旨在推动创新教育的MIT创新计划,组建纳米级研究和创新中心,成立世界水与食品安全实验室,致力于巩固MIT作为全球高等教育创新源泉的地位。
郑洪教授北大讲“我为什么写《南京不哭》”
MIT知名物理学教授郑洪近日应邀到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发表演讲,题目为“文学科学70年——我为什么写《南京不哭》”。郑洪教授一向谈吐风趣,他从求学再到工作、科研,无所不谈,让100多位与会的北大师生受益匪浅。
上图:郑洪教授(中)同部分与会者合影。郑洪提供
郑洪教授首先介绍了自己在20岁本科毕业后乘货船赴美留学,在MIT发奋读书,仅两年就获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经历,激励同学们努力探求学术。郑洪教授在学习闲暇之余还经常阅读文学书籍,培养了深厚的文学功底,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文化素养对物理人的意义。
在具体论及自己在「质子对撞截面」这一课题上的计算工作时,郑洪教授更是打趣说在一些问题上对费曼有些意见,娓娓道来了当年和盖尔曼、施温格等大师合作交流的经历。这些话语向听众展示了一个立体生动的科学工作者形象,也引起台下掌声不断。
随后,他直接切入主题,谈到1995年自己在广岛战争学术研讨会上的经历和触动。他说,听到研讨结果是「日本受伤害最深」时,自己内心火热的爱国热情如潮水般涌动起来。他决定,要让中国所受的苦难为人所知。就这样,郑教授开始了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英文小说《南京不哭》的写作历程。
经过反复雕琢,文稿一改再改,从一千多页删减回380页左右,让批评和建议都有了成效。增删多次,十年终于成书,《南京不哭》大功告成。教授自己评价说,这就是他对那段历史的回答。可以宽恕,但绝不能忘记。
在观众提问环节。教授和大家亲切交流,解答同学们对于这一历史事件,以及成书过程的疑问。在严肃、思辨的氛围中,讲座最终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