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双语网2024年9月21日讯】哈佛校报《The Crimson》网站最近公布了2024年度入选的杰出申请文书,并进行了深入评述。这些文书展示了申请者独特的个性、显著的才能和坚定的价值观,涵盖了个人经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及面对挑战的勇气。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每篇文书以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展示了申请者的魅力和学术潜力。这些作品不仅吸引了招生官的目光,也为即将申请的同学们提供了灵感和理解哈佛招生标准的窗口。
Category: 专栏
阿里云支撑巴黎奥运 阿里CEO吴泳铭谈AI和云计算
9月19日,以“云启智跃,产业蝶变”为主题的2024云栖大会在杭州开幕。阿里巴巴集团CEO、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吴泳铭发表主题演讲。下面是演讲全文。
我的学思历程——张忠谋(1)
主持人引言—陈维昭校长今天很荣幸请到张董事长来讲他的学思历程。我们都知道张董事长在国内企业界是相当有名气的,他现在是台积电、世界先进以及慧智科技等公司的董事长。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士、硕士,史丹佛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学位。张董事长发表过很多演讲,目前也在交通大学授课,同时也出书。对他个人而言,关于学思历程的演讲,可能是第一次,我相信同学们早就拭目以待。其实我们这周已开始期中考了,这么多同学仍然拨空来听张董事长的演讲,而且坐无虚席,可见张董事长的魅力很大,现在就请张董事长来为我们进行这场演讲。
“中国行动计划”死灰复燃?国会众议院“中国周”通过一系列针对中国的法案
作者:薛海培,美国华人联盟(UCA)创始人 上周的国会“中国周”,由共和党主导的一系列排华和制华法案,在众目睽睽之下,在众议院被强行通过。其中最受华人关注的“复活中国行动计划”提案有238 位共和党议员支持,180位民主党议员反对,所有共和党议员都投了支持票,也包括23位民主党议员。所有亚裔民主党议员都投了反对票。但是这个提案在民主党掌控的参议院胜算并不大,而白宫更是明确表态反对该提案。 上图:薛海培(前排中)同波士顿地区侨领合影。档案图片
台山乡亲联谊会9月10日举行中秋茶会
【波士顿双语网2024年9月3日讯】记者近日在波士顿唐人街的黄官羡慕阅报室见到波士顿台山乡亲联谊会前任会长李照桃先生,以及多位台山乡亲。他们正在阅读波士顿地区唯一的中文日报《星岛日报》,以及美亚出版社不久前出版的传记《波士顿唐人街的传奇商人黄官羡》。 上图:(左起)张子荣、翁律民、李照桃、黄柏松、冯玉超、彭作义在黄官羡慕阅报室合影。
《西行画记——蒋彝传》前言
作者:郑达,萨福克大学英语教授,于2012年 从庐山的西侧山坡,极目远眺,但见群山连绵,气势磅礴,千峰万壑,郁郁葱葱。东林寺和千佛塔隐隐约约,掩于其中。远山外,长江蜿蜒,浩荡奔腾,九江坐落其间。 山坡上的庐山华裔陵园,据说是块风水宝地。在陵园内,蒋笈和蒋彝兄弟俩的墓碑并排而立,左侧还竖着一块镌刻蒋彝墓志的石碑。
《张忠谋自传1931-1964》自序——那是一个多么不同的时代!
作者:张忠谋,于1998 这本自传涵盖的时期是自我出生至33岁,恰是我现在年龄的一半。忙于做事的人很少有时间想过去,但在夜阑人静,偶尔回想过去时,我最怀念的倒不是33岁以后事业稍 有成就的时期,而是我的前半生。那是一个多么不同的时代! 18岁以前,我已逃了3次难,住过6个城市(宁波、南京、广州、香港、重庆、上海),换了10个学校。我已经历过枪炮(香港)和轰炸(广州、重庆),穿越过战线(自上海至重庆);我曾有无忧无虑的童年(香港),也尝到了慷慨激昂、抗战时期的中学生生活(重庆更尝到了离家去国,不知归期的悲哀(自香港去美国)。 18岁进美国哈佛大学。在1000多个同学里,我是惟一的中国人。一年中只有美国朋友,只用英文,也如海绵地吸收西洋文化。即使在几十年后的现在看来,这哈佛的一年仍是我一生最难忘、最兴奋的一年。19岁入麻省理工学院,在这最高理工学府里学我的谋生本领。24岁进人半导体业,那时半导体业本身才只有3岁。27岁进人一家正值黄金时代的世界级公司—德州仪器(TI)公司,与积体电路(大陆通译“集成电路,后文通 作“集成电路¨—编者注)发明人基比喝咖啡、谈研究,眼见他发明集成电路。30岁重拎书包,到斯坦福读博士,在大师前充实自己的半导体学术基础。33岁博士学成,抱着满怀希望和期待,回到德仪。 那几十年是一个多么不同的时代!在中国,在美国,在半导体业,都是“大时代”。是我的青春。是半导体业的青春。也是美国成为超级强国后的青春。即使在古老的中国,在抗战几年中,也嗅到了强烈的青春气息。 写传的远因与近因美丽的怀念,并不足以使我提笔写自传。提笔的决定仍有它的远因和近因。远因是少年时代的作家梦。在香港的小学、重庆和上海的中学里,有六七年的幼少年光阴,痴心想以写作为终身工作。作家梦在高中毕业前就被父亲淡淡的一句“会饿肚子的”而打消。高中毕业后到美国求学,以后在美国三十几年,非但极少写中文,甚至连读中文书报的机会都很少。十几年前到台湾,又开始以中文为主语,少年的作家梦只成回忆。有时自己问自己: “我还能写长篇中文吗?” 直到两年多以前。那时,友人虞有澄兄邀我替他的新书《我看英特尔》作序。他说“两千字左右就够了”。但我读了他的原稿后,对他写的那一段英特尔历史颇有所感,便尽一个星期日的时间,信手写了四五千字。这是我几十年来少有的中文“长篇”,写起来似乎还算顺手。 几个月后,虞著出版人高希均教授来找我。高教授认为在我平生经历中,一定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可以用“自传”的方式与读者同享。高教授还说,如果我不愿自己动笔,可以用口述方式,让专业记者代笔。我不大喜欢口述方式,因为我过去看到这类传记,总觉得它们欠缺了一份传主的感情。但如果要我自写,这又是多么大胆而费时的尝试!我有没有这个能力和时间呢?所以我好几个星期没有给高教授答复。追忆是享受,动笔是煎熬。 就在这时候,有一天晚上重翻自己喜爰的海明威文集,翻到他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小说主人翁是一个作家,在非洲乞力马扎罗山脚下得了坏疽,不能行动,望着盖满白雪的山峰等死,以下是他垂死前的缥渺之思:现在,他再也不能写那些故事,那些他储存起来,预备在他能写得更好时要写的故事。也许,至少他没把它们写坏。也许,他永远不能写得更好,这才是一直拖延不写的原因。总之,一切都不知道了。拖延的结果,原来竟是生命末页的无奈和不确定感! 读了这段故事后几天,我就接受高教授的邀请,预备自己动手写自传。答应是答应了,但每次提笔就后悔:答应得太贸然了!对我来说,追忆是一种享受,动笔却是煎熬。许多夜晚和周末,我坐在书桌前,拿着笔,对着一张白纸发呆。多少感情汹涌澎湃,但被阻塞在这支短短狭狭的钢笔里,不能尽情挥洒在白纸上。包括找资料的时间在内,这本自传大约花了几百小时。经过五六十年的时光,那么多次逃难,那么多次搬家,18岁以前的资料非常少了。这是很可惜的事,因为那时期正是我想做作家之时,日记和写作不少。但16岁前的日记已荡然无存,作文只剩下几篇,还亏重庆南开中学居然保留了几十年,在几年前登载在校友回忆录里。现在读起来,那些文字虽然稚气,却唤回了不少回忆。 失去的作文中尤其可惜的,是我自上海跋涉五十几天到重庆后写的一篇旅记,记得当时父母亲还骄傲地传给他们的朋友看。十六七岁在上海时的日记,奇迹地在二十几年前出现在父母亲纽约的家。那一段高中毕业前后,共产党军队节节逼近上海的往事,现在读起来,犹如隔世。18岁后的资料较多,但也不很丰富。最有用的资料还是常断偶续的日记。 下册几年后再说,自传上册还未出版,就有人问下册。说老实话,上册花了我这么多精力时间,现在又正忙着替台积电和世界先进这两家公司打基础,短期内实在没有勇气开始写下册。也许几年以后罢。上册总算写成了。这是一趟情感之旅,前后两年,数百小时的密集工作,多少温馨,多少煎熬,现在总算松口气。今日的心情,与三十几年前的一天相仿佛。那天我通过了斯坦福大学博士考试,松了一大口气,晚上开车30英里到旧金山中国城大吃,吃完后到桥艺社,玩半年以来的第一次桥牌(见第五章)。今天或亦如此?三十多年的时光已掠我而过,今天虽有当年的心情,却已无当年的兴致了。
台大畢業三十年感言
(電機) 沈其光: 向我所虧負的人說抱歉,向幫助我的人說感謝。 (電機) 鄭士康: 三十年如一瞬。 (電機) 蔡嘉哲: 百折不撓、明心見性。 (電機) 陳明德: 有緣來相聚。 (電機) 曾繼雄: 感動! (電機) 尉濟時: 感動讓我們再同走30年。 (電機) 張時中: 敦品勵學、愛國愛人。 (電機) 郭懋順: 有緣千里來相會。 (電機) 齊 山: 對聯: 半世紀滄桑歲月 杜鵑椰道依然入夢 三十年塵土功名 鹹肉湯圓還是好吃 橫批: 毋談政治
执教牛顿中文学校40年,谭嘉陵老师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
【波士顿双语网讯】在大波士顿地区,提到谭嘉陵(Cathy Chan)老师的名字,喜爱艺术和音乐的华洋朋友们都肃然起敬。亚美联谊会名誉董事长甄云龙先生这样评价谭嘉陵老师:“她数十年来致力于在全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培养下一代国乐国画的传承人,是培养了很多杰出青年艺术家的园丁、伯乐和保姆。” 的确,谭嘉陵老师对青年艺术家无私地提携和关爱非常令人感动。曾经就读胡桃山艺术学校的钢琴天才牛牛(张胜亮),在毕业音乐会中特别感谢谭嘉陵老师,说她对胡桃山艺术学校的亚洲学生来说就像妈妈一样。 波士顿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奖状给谭嘉陵,感谢她对《泱泱国风——红楼梦组曲》音乐会的支持。 谭嘉陵1962年开始学习国画,师承邵幼轩、朱念慈、梁丹丰、孙圣嘉、江昭美等大师,1982年开始在牛顿中文学校开设国画课程。谭嘉陵老师1989年创办中华表演艺术基金会 (www.ChinesePerformingArts.net),每年定期举办各种古典音乐会,胡桃山音乐营,丝竹春吟青少年中国器乐比赛,及全美中文学校国画书法比赛等活动,为在美国弘扬传统中华文化艺术作出杰出贡献。
一套邮票中有两位我认识的名厨
【编者注:赵锺英的这篇文章写于2014年。名厨Julia Child(August 15, 1912 – August 13, 2004)和陈廖家艾 (Joyce Chen,September 14, 1917 – August 23, 1994)都曾经居住麻州,并在电视上成为受观众喜爱的美食节目主持人。】 赵锺英,波士顿双语网专栏作家 经过邮局,我特为进去买了一套有名厨师的邮票,三位女的,两个男的。五个人当中,我认得两位女的:陈廖家艾 (Joyce Chen ) 是我的朋友,另一位茱莉亚·查德 (Julia Child) 跟她差不多时候,也住在剑桥,也是她的好朋友。我对这两位最熟悉,在社区里当年常常见到她们。在电视上也常常看到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