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雲、吳霄龍探討絲路文化

【本報特約記者李強波士頓圖文報道】 6月3日晩,藝文小集在大波士頓文協(GBCCA)會址以戴曉雲和吳霄龍談“東西方文化之橋——絲綢之路上的文化遙想”爲題,就敦煌藏絹畫和馬家塬墓地的發掘同20多位與會者一起作了深入探討。趙鍾英老師特地帶來她在家中種的好幾朵新鮮綻放的牡丹花,讓演講廳內花香四溢。

戴曉雲(左)、吳霄龍(立者)回答提問。

佛敎美術專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佛敎美術專業文學博士戴曉雲女士首先開講。在簡要地介紹了敦煌藏經洞的發現和敦煌藏絹畫流散海外的歷史之後,放映了許多大英博物館館藏的敦煌絹畫,並逐一介紹了每一幅畫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




目前在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硏究中心作訪問學者的戴曉雲同與會者一起觀看和分析了這些精美的敦煌藏絹畫後,問大家感受如何,許多與會者表示從畫中學到不少歷史和文化知識。

戴曉雲説:“就我而言,是震撼,是無言。這些繪畫作品,是一些不知名的工匠畫的,可以想像畫史上知名的畫家的作品,眞不知有多精美。”
戴曉雲還總結説:“其實我還有個想法,就是從講絲路上的文明而衍生的想法:那就是認識、重視和保護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強國一方面是科技和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另一方面是文化的復興。兩者都要抓,兩者都要硬。而且後者將會顯示更加強大的生命力。”

吳霄龍畢業于北京大學考古系,目前是漢諾威(Hanover)學院藝術史副敎授。他吿訴與會者,歷史上有兩條絲綢之路,一條是聞名于世的沙漠絲綢之路,另外一條是在北方的草原絲綢之路。在演講中,他重點介紹了于2007被發現的馬家塬戰國墓地,位置就在後來的草原絲綢之路附近。

吳敎授指出,甘肅東部馬家塬墓地出土了大量裝飾豪華的馬車,以及其他體現不同文化風格的陪葬品,展現了戰國時期西戎部族貴族的文化面貌和埋葬習俗,爲漢代以前的草原絲綢之路對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提供了新的佐證。更重要的是,這批材料體現了邊緣地區族群的上層社會如何利用文化雜交性強化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