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周末特約記者李強於2011年5月】5月29日,北京大學新英格蘭校友會在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舉辦年會。慶祝北大建校113周年,60餘名北大校友及友人與會。哈佛大學數學系主任丘成桐敎授作了題為“中國基礎科學的未來”的主題演講,對於中國科學界存在的變相考試制度進行了剖析,並指出,高尙的情操和對自然界的眞和美的追求往往是科學家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前提。
上圖爲丘成桐(左)接受趙平送的北大T恤衫。
年會開始,首先播放了北大校歌《燕園情》的録像。“紅樓飛雪,一時英杰,先哲曾書寫,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憶昔長別,陽關千迭,狂歌曾竟夜,收拾山河待百年約。”短短幾句歌詞道出了北大人以天下爲己任的精神。
校友會會長趙平博士在致辭中首先介紹了北大參與中國100多年來的重大歷史變革。接着,趙平介紹了丘成桐敎授,他22歲獲得博士學位,33歲獲得數學界大獎,在數學上有很多貢獻,其硏究成果對天體物理等其他學科産生了深遠的影響。1979年應華羅庚敎授邀請首次訪華,之後對推動中國的基礎科學硏究不遺餘力,也對中國的敎育提出過尖鋭的批評和建議。
基礎科學 強國之本
丘成桐的演講首先回顧了過去500年來,由伽利略和牛頓開始的科學革命,爲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科學革命帶動了工業革命,使超過古代數十倍的人口能夠過上舒適的生活。基礎科學是硏究自然界基本現象的科學,科學家希望找到自然現象的規律,從而打開通向新的知識和原理的大門。基礎科學上的突破往往會帶來革命性的應用技術,比如,影響了人類社會文明的電磁學和激光等。
當代的基礎科學家要有跨學科的能力,現代物理、天文學、生物學等,都需要有進行交叉學科硏究的學者。丘成桐提到,在今年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獲得榮譽博士學位。原本在歐洲高能物理硏究所工作的伯納斯-李在1989年發表了一篇建議如何處理高能物理硏究所大量的複雜信息的論文,並開發出世界第一個網絡服務器和瀏覽器,而被公認爲互聯網之父。
他説,中國缺乏的正是這樣有能力做有深度的基礎科學和交叉學科硏究的學者。對於某些媒體提出,中國應該讓發達國家先去做基礎硏究,然後在他們成功之後再去應用的觀點,丘成桐駁斥道:“假如我們國家採取這種政策,我們的科技一定會永遠落後於人。我們一個泱泱大國豈能採取這種消極態度,不斷地等待其他國家的專利權用完的日子?”
科學家的情操不是考出來的
丘成桐進而談到一個基礎科學家所應該具有的高尙情操和強烈的好奇心。“在哈佛大學工作20多年,我很佩服哈佛大學的敎授,他們做很多事情,薪水也不一定很高。但爲了學生,爲了作學問,可以額外做很多工作,不計報酬名利。這種情操在中國很難見到。”
丘成桐指出,中國的領導和敎育家希望年輕人爲國家、爲民族爭光,爭取國際大獎,卻忽視了鼓勵他們培養這種情操,忽視了推動基礎科學的原動力: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希望用理性的方法來解釋大自然的現象。他説,中國訓練科學人才的方法基本以訓練工程師爲主,對一些思想活躍的學生採取矯正的態度。結果是做出來的學問往往陳陳相因,少有新意。中國領導要提倡做學問的情操,政府要鼓勵年輕人投身基礎科學硏究,探索大自然的規律。
丘成桐認為變相的考試製度也是中國基礎科學發展的一大障礙。中國年靑學者得到博士學位後,要花一二十年功夫攻取“杰出靑年”這種榮譽。大家都知道誰在評委會,不敢走新的方向。因此産生了一些怪現象,在國外二三十年來發展出的學問,年靑學者不願意去硏究,因爲“杰出靑年”評委,科學院的許多年邁的院士們可能沒有接觸過這些新的學問。當年靑學者有幸當選爲“杰出靑年”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當選院士。往往出盡渾身解數,由學校帶領下咦鹘浤辏方得以成爲院士。
中國在交叉學科上落後于美國,其中一個原因在于過早固定學生的讀書模式,從小學到中學就受到考試的限制,一切以高考爲目標。中國高中生最後一年全部時間都用來準備考試,而失去了學習新知識的機會。比如説高考不考微積分,但是微積分是硏究很多學科的關鍵工具。高中領導只考慮到學生高考取得好成績,進入名校。丘成桐回憶他自己在香港培正中學讀書時,不覺得高考是一個負擔,老師鼓勵學生學習和探討考試以外的課題。美國科學院目前有6位院士畢業于培正中學。
在基礎科學領域,發揮個人的志趣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創新的硏究必定有個人的風格,就如繪畫、文學寫作一樣。假如凡是都有共同的意見,就變得和計劃經濟一樣,可以有效,但不見得有突破性的成果。“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年輕人有表達自我思想的渠道。”丘成桐説。
引進人才 迎頭趕上
現今中國的學術領導和評審基本上由院士和學校領導來決定,年靑學者很難超越這些年老的敎授。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辦法是大量吸引留學生回國和聘用外籍敎授,用新的思潮來改變這種現有的體制。回顧中國兩千年來的歷史,每一個科技發展的朝代都與外族有密切的交流。明朝自鄭和以後,封關直到清朝,導致科學不發達,影響至今。
丘成桐還指出,中國在引進國外科學人才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例如部分回國學者大量接受高薪酬的兼職,引起年靑的中國學者的不滿和不安。最近很多人才引進計劃在數學方面聘請的專家還沒有一個是全職回國的。
展望未來,丘成桐相信中國基礎科學的前途是遠大的,但前提是要改革體制上的弊端,大量引進一流的華裔和非華裔學者和留學生。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能夠提供的薪酬和科硏經費已經不少。在美國和歐洲,經費已大不如前,例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國立衛生硏究院(NIH)和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等都在削減一些重要項目。中國正可以迎頭趕上。
丘成桐演講結束後回答了與會者的提問,並接受了北京大學新英格蘭校友會贈送的北大T恤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