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双语网专题报道】 日前,波士顿双语网连线中国急救培训专家陈志桥,就韩亚空难后,急救常识普及的现状作了深入的访谈。陈志桥是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急救中心急诊医师,湖北省急救技能培训中心副主任,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区域主任导师,领导创建了致力于公益救护知识与技能传播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救护之翼组织。
上图: 陈志桥医师。
2013年4月15日,波士顿马拉松终点线附近的两枚高压锅自制炸弹导致3人死亡,近200百人受伤,其中10多人被截肢。如果不是现场医护急救人员和志愿者的积极紧急救护和波士顿各大一流医院的及时治疗,伤亡人数可能会更高。
韩国亚洲航空公司214航班当地时间6日11点半在美国旧金山国际机场降落过程中发生事故,燃起大火。机上共载有291名乘客和16名机组人员,其中有141名中国人。截至今日,事故已造成2人死亡,181人受伤,其中49人伤情比较危重。据韩联社最新消息,韩国国土部已经确认,韩亚航空客机事故2名遇难者均为中国人。
关于这次韩亚航空事故,很多人都去追问失事原因,但少有人去关注空难急救逃生。有网友拍到,在紧急疏散时一名身着绿色衣服的女乘客把随身行李箱也一起带走逃生了。不少网友都对这位女乘客“要财不要命”的做法表示谴责。逃生时不能携带大件行李,是一项成年人基本常识。有可能就因为你提着一件行李,后方的人被阻挡了前进道路,丧失了生还机会。
|
现实:公众急救知识严重缺乏
陈志桥医生谈到,此次航空失事中出现类似上述女乘客拖行李逃生的难以理喻的事情,折射了出一个事实——民众缺乏基本的自救呼救理念与急救常识;同样,值得我们反思的事情是此次韩亚航空失事的悲剧为什么伤亡人数是中国人居多?我们依然清晰地记得,前不久的过去同样是里氏八九级的大地震,日本大地震死亡人数才1000余人,而中国汶川地震却是69227人。在鲜明的数据对比下,我们应该去反思,我们国家到底怎么了,为什么相比其他较发达国家,每一次同等灾难的降临都会给我们中国人带来比别人更高的惨痛代价?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组织救护队开展了公民急救知识认知程度的问卷调查,对包括教师、学生、医务人员、警察等13种职业的1000人,进行了关于溺水、中毒、出血、骨折等日常生活急救处理的调查。在被调查者中,能正确选择处理方法的人不到一半。
“由于急救知识与技能知晓率低,在现实中能正确实施急救的人极少。”指导该项调查的陈志桥说,“我在急救中心从医10余年来,接诊的约180名心跳呼吸骤停的病人中,只有约5位患者家属或同事在送达医院前做过现场心肺复苏术,其中2人接受治疗后完全恢复了健康。”
陈志桥说,由于不能实施现场急救,错过抢救时机,导致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的病例实在太多了。
据统计,中国每年有近100万人因各种意外伤害死亡,其中70%发生在医院外面。但是由于交通、资源配置等因素,急救车在很多情况都难以在第一时间赶到伤病员身边,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因为得到不及时有效的救助,而且失去了生存的机会。而此时,如果身边的人能进行一些基本的紧急救助,将会大大提高伤病员的存活率和抢救成功率。而在中国,民众一方面自我救护意识不强,极少掌握专业救护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公众救护意识低下。这些原因都极大地削减了院外急救存活率。
解析:中国公众救护意识为何匮乏
陈医生在行医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诸如此类的悲剧的发生,他总结了几点中国公众救护意识匮乏及意愿淡漠的原因。首先,我们缺乏一个正面的媒体导向,网络上,我们常常看到有人因为救摔倒的老人或者落水的儿童等而惹上纠纷的新闻,民众缺乏正向的导引,再者媒体有时会“过分”报道正面典型,如前些年搭人梯救落水儿童而牺牲的几位大学生,他们见义勇为的精神感动了社会,很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如果媒体只对此加以大力宣传,而忽视正确救护本身,那么反而会误导更多人,最后只能使民众丧失救助他人的信心。
再者,中国没有相关法律为公众急救提供保护,法律系统的不完善使得很多人背负上了不必要的担忧,在面对灾难意外时,不能放心大胆地积极施救。而更重要的是,急救常识的匮乏是由国内大环境决定的,学生的课堂里没有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公民健康教育里没有普遍推广急救,社区服务里没有急救理念与方法的传播与配套设施。所以中国的大街小巷里穿行的摩托车、电动车驾驶者很少有带安全帽的,众多的汽车驾驶者很少自觉和习惯性扣上安全带的,更少驾驶者会提醒副驾驶上的人扣系安全带的,无视红绿灯的“中国式过马路”也频频导致交通意外,社会普遍处于一种急救知识匮乏的状态,国民急救素质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国,而一个区域的急救水平也是该区域文明程度的检验标准之一。而目前国内提供专业急救培训的机构少之又少。
急救:赢得时间就是赢得生命
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50多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一半以上的人死在家中或送往医院的途中,其中25%以上的人可以通过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避免死亡。此外,交通事故现场如有懂得现场救护的人,一半以上的意外伤害者能够挽回生命。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心跳和呼吸骤停,脑细胞在常温下对缺氧的耐受极限通常为4分钟;4分钟-6分钟,脑部损伤不可逆转;超过8分钟抢救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小;超过15分钟基本上就“没救”了。而在中国,从拨打急救电话到急救车到达现场,一般需要10分钟-15分钟。医生到来前,“第一目击者”如能开展急救,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或减轻其伤残程度。
上世纪90年代初,国际急救医学界正式提出开展“第一目击者”(“第一反应者”)的普及培训,以便争分夺秒地在现场抢救因危重急症或意外伤害导致生命垂危的病人。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将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定为“世界急救日”,呼吁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
呼吁:给救护知识普及志愿者组织更多扶持
民众急救知识多来源于媒体以及各种健康知识讲座,但这些急救知识良莠不齐,普通大众很难有能力去甄别其间知识的真伪,民众需要一个更为广泛的权威的专业支持。中国红十字会和部分急救机构都在中国公民的急救知识与能力传播上做出了许多贡献,而相比中国众多的人口,鉴于国内急救发展的现状,充分发挥广大大学生的热情与才智,陈医生在2008年指导并资助武汉大学医学部的5名医学生创建了湖北省第一个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公益救护知识传播组织——救护之翼, 他们渴望由此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新型的传播救护知识的方式。
救护之翼是由大学生为主体的公益救护传播志愿者组织,该组织的救护培训师资涵盖了武汉近10余所大学的在校与毕业大学生,其中一半师资并非医学背景,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武汉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湖北省急救技能培训中心及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提供专业支持。经过五年发展,目前已培训人数已达30000多人,培训模式主要为8小时公益救护课程、2小时救护安全讲座,培训对象为大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等。
救护之翼的急救培训。
由于缺乏良好的公益组织运作氛围,该组织面临资金短缺、难以注册、硬件缺乏的现实困难。直到被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给予支持,情况才有所好转。为让更多民众免费接受规范的急救知识与技能培训,经费紧张的救护之翼不得不“四处化缘”,求得社会资金的资助。在新时期下,向救护之翼这样致力于公益事业的各类志愿者组织如果要实现长期的发展,也需要实行自给自足,通过开发更新颖的服务项目吸引社会,寻求服务对象的帮助和支持。由大学生组成的救护知识与技能推广的志愿者组织需要社会相关机构单位注入专业化力量,需要更多具备扎实急救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投身到这一事业中。此外,救护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在法律上予以完善,在教育中予以渗透。
|
现实:公众急救知识严重缺乏
此次韩亚航空失事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公众急救知识及技能亟需提高,民众自身应加强救护意识,国内相关组织单位应该寻找和开发更多像救护之翼公益救护组织这样的一种新型救护传播模式,为公众提供急救培训的专业支持和培训渠道。 陈医生希望这一次警钟也能够引发华侨以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救护之翼这样的愿意积极推动救护培训的机构、组织与人士,一起联手促进国内公民的自救互救能力、意识与人文氛围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