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年益多博鳌论坛中国涉农企业演讲

【编者按:年益多曾经留学波士顿,获得哈佛大学商学院MBA学位,目前担任广州禾盛博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会,副秘书长波士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这篇演讲发表于2016年6月份的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年益多是2016博鳌论坛中最为年轻的演讲嘉宾之一。】

年益多

演讲题目:中国涉农企业走出去 相关问题探讨与研究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嘉宾们、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广州禾盛博睿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总裁年益多,也是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会副秘书长、波士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会长,感谢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的邀请和推荐,今天很荣幸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中国涉农企业国际合作方向与思路探讨”这一话题,交流学习,共同成长,互利共赢。和在座的各位知名企业家不太一样的是,我今年才28岁,很可能是这次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年龄最小的演讲嘉宾,而在几年前,我还是一名留学生,所以可能很多思路、角度和观点都不太成熟,恳请各位多多包涵。
2016_Nian_Yiduo_Boao

刚才主持人也提到了,此时此刻,我们所研究和探讨的就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海内外华人企业家合作共赢”这一主题,其实自从加入WTO至今,“走出去”或者说企业的国际投资与合作,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经济和外交政策已推出近16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增加和质量不断提升,中国企业走出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带一路”的建设,将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高潮的到来。我们知道,2002年至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实现连续12年大幅度增长,其中2010年至2014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7%。2002年仅有27亿美元,而2014年时,已经达到了1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4.2%,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3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存量为8826.4亿美元,较上年大幅提高了33.6%。与此同时,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吸引外资首次接近平衡,中国即将成为资本净输出国。涉农企业“走出去”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对中国缓解资源与环境压力、保障粮食安全和产业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中国在全球五大洲开展了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农业对外援助与合作等推动涉农企业“走出去”的活动。涉农企业“走出去”活动已涵盖农业、林业和畜牧业、渔业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目前,中国在俄罗斯、东南亚、中亚和拉美等地区先后建设了粮食、大豆等生产基地,以及橡胶、棕榈油、剑麻等稀缺资源开发基地;还在菲律宾、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或基地;同主要国际农业和金融组织以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并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60个双边农业或渔业合作工作组。据统计,目前中国在西非、印度尼西亚、缅甸、斯里兰卡、斐济和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公海陆续开发海洋渔业资源。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远洋渔业企业105家,从业人员6万人,年捕捞量116万吨,产值达102亿元,合法持证远洋渔船1457艘,跻身世界主要远洋渔业国家行列。

涉农企业走出去,也会带动农业生产资料、农机、加工设备及其相关企业走出去。中国在过去5年里斥资327亿美元购买食品资产和农场,2013年,中国业已公布的农业收购计划包括牧场、农用化学品、加工设备和食品企业,2013年上半年的金额已经高达约78亿美元,而2010年全年的金额为81亿美元。另外,海外基地土地成本较国内低,产量和土地质量也更好。目前,我国农业对外投资领域涵盖了粮油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中国农业发展集团、中粮集团、重庆粮油集团、广东农垦集团、广西农垦集团等中央及地方央企是境外农业投资的重要力量。虽然在涉农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上,中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可喜的成就,但是如图所示,涉农企业仅仅排在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第10名的位置,与第一名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差距甚远。这也说明,我们中国涉农企业的对外投资是很有发展前景和空间的。

然而,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和倡导中国涉农企业走出去?去开展国际投资和合作呢?其中主要是因为我们中国的农业现状不容乐观。我前一段时间看了一组数据,是关于中国农业的现状的。现在我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是2005年至2014年的中国粮食总产量的柱状图,此外,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万吨,比上年增加1441万吨,增长2.4%;2015年养殖业占农业的总产值比重达到48.6%,超过种植业的47.4%。中国肉类、蛋类、水产产量现均处于世界第一,分别占世界总量的27%、40%和62%,奶类产量处于世界第三的位置。我国果品产量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一直位居世界首位,目前产量占世界果品总量的1/4。”

虽然中国农业在总产量和比重上获得了如此突出巨大的成就,扭转了几十年前中国人民吃不饱饭、物资极度匮乏的状况,但在我国人口4.5倍于美国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是十分脆弱的。

我国每年增加人口700万左右,而耕地却日益减少,如今只有18.27亿亩,而有多少挪作他用亦不得而知。全国已有666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从长远看,耕地减少的趋势仍难以扭转。耕地在大幅的减少,城镇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农民外出打工成为农民工已经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的现实社会问题。很多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根本无法完成所分得土地的种植计划。

同时,种植成本的上升,种植收益的降低,使大批的农民不愿意耕种。刀耕火种的千年传统正在逐渐消亡。比如今年玉米的价格在降低,一亩地玉米的收益仅有700元人民币,而在东北很多城郊,一亩土地全年的租金都要800元,更别提珠三角地区2000元一亩地的年租金,这些现实的问题导致农民不愿意种田,以至于中国的实际耕种面积日益减少,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储备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中国的农业生产一直依靠大批量使用氮肥,大量使用氮肥会导致土壤的PH值下降,使土壤酸化,降低了生产能力。而中国的农业化肥使用严重超标,近10年间,中国化肥施用量增长25.80%。国际公认的化肥施用安全上限是225千克/公顷,与此相比,中国平均化肥施用强度是此标准的1.61倍。根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的结果表明,中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就中国耕地土壤质量而言,有机质含量低,仅为2.08%,极大地影响了农产品的产量及质量。在中国耕地资源构成中,优质耕地面积所占比例仅为2.9%。尽管中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耕地总面积的10%,但化肥施用量接近世界总量的1/3,中国化肥综合利用效率平均为30%,很大部分都流失进入土壤及水体之中,已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农业生产中主要污染物流失(排放)情况如下:种植业总氮流失量159.78万吨,总磷流失量10.87万吨。重点流域种植业主要水污染物流失量:总氮71.04万吨,总磷3.69万吨。

再次,农药的过量使用严重超标,同样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危害巨大。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农药可能仍然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最近9年,中国农药使用量也表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从2005年的145.99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180.19万吨,增加了34.20万吨,增长23.43%。农药包装物(特别是农药瓶)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2013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80.19万吨,按照0.5千克/瓶的标准,全国将会产生36亿个农药瓶。同时,农民根据传统习惯,就是将使用之后的农药瓶随手丢弃在田间地头,或者周边的水体之中,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

众所周知,农作物在土壤PH值趋于中性时生长最好,而土壤酸化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自我修复。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耕地轮耕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我国目前根本无法全面实现。所幸的是,就在去年即2015年12月8日,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开展轮作休耕试点,要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保障安全,统筹考虑全国总体耕作情况和各地实际,制定科学缜密的轮作休耕试点方案,重点在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试点。”但是,目前此政策距离全面铺开还有很长时间。

与此同时,我国的淡水资源日益短缺,使得灌溉成本不断的增加。空气污染,中国很多城市都笼罩在雾霾之下,我们很多从海外回来的华人朋友都戏称:回来必定会病一场。甚至很多年轻人,都称北京为霾都。在如此严峻的环境问题下,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种粮几乎看不到效益,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如此严峻的中国农业现状,值得我们深思。然而,国外一些国家的农业发展表明,农业大有可为!我现在和荷兰禾众基金会有一些合作,他们是一家荷兰政府资助的NGO,所以还算比较了解荷兰的情况。荷兰仅仅是欧洲的一个弹丸小国,人口约为1600万,与广州市的人口相当,而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即32万人;国土面积只有4万多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面积的1/4,人均耕地面积仅1亩多。就是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不足世界的0.02%,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0.07%,1/4国土面积在海平面以下,却出口了全世界9%的农产品,这些还不包括花卉在内。按农业就业人口计算,荷兰平均每个“农民”的年出口额将近百万元人民币,平均每公顷土地净出口额则惊人地超过10万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在20世纪50年代还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荷兰,选择了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走优化结构、发展高效农业的道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蔬菜、花卉等的出口量更是雄居世界第一,是一个农业高度发展的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每年农产品净出口值一直保持在130多亿美元左右,约占世界农产品贸易市场份额的10%,在美、法之后居世界第3位。除了享誉全球的鲜花和观赏植物等产品居世界市场份额首位之外,荷兰的蛋制品、啤酒、番茄和奶酪等农副产品的净出口额均名列世界第一。

荷兰温室的专业化程度非常高。不少花农专门只生产一种花,甚至仅生产一种花的某个品种。他们认为,只有产品精益求精,才能生产出独具一格的产品,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温室花卉生产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极其严格,产值的核算单位按“每平方米”进行,因为管理上的微小差池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荷兰设施面积超过1万公顷,年产值56亿欧元,其农产品出口率及土地生产率均名列世界第一,成为人多地少典型。其设施农业在保持高效率生产的同时,也保持了极高的水分利用效率。以番茄工厂化培训团实践农场“Red Harvest”为例,该农场2013年番茄生产每平米产量为68.4公斤,最高可以达到80公斤。灌溉水总量为811.4升,每公斤番茄用水量为11.9公斤,是国内单位产量耗水量的四分之一,其高效节水技术值得借鉴。长季节栽培大概10个月左右,植株高度5-6m,可结出20层以上的穗数,能充分利用温室的空间,亩产 12000kg以上。荷兰番茄每年只生产1茬,为了避免冬季低温寡照天气影响,绝大部分农场在冬季寡照时期进行育苗,12月上中旬定植,次年11月中下旬拉秧。也有少部分农场在10月上旬定植,次年9月上旬拉秧。一次种植可以采摘7个月,平均年生产时间可达48周以上,这也是高产的前提。

再比如荷兰小青瓜,采用最先进的全电脑自动控制现代化玻璃温室无土栽培,选用珍珠岩基质培植,营养液自动滴灌。冬天采用双膜双棚保温,电热线加温育苗;移栽后45天即可开始采果,一茬采摘期达105天。平均亩产量达11375公斤, 一年可种植2至3茬,每亩比常规生产增产5至6倍、增值10至15倍。比常规生产节水、节农药50%,完全符合无公害产品要求。

荷兰从一个20世纪50年代还无法满足温饱的资源贫瘠的欧洲小国,一跃而成为国际农业出口大国,人均产值达到世界第一,可谓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荷兰农业的成功经验,值得全世界,尤其是我们中国这样人多地少、资源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借鉴。可能在座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会觉得我站着说话不腰疼,荷兰弹丸之地怎么和我中华泱泱大国相比?中国农业人口八亿,岂是荷兰仅仅32万农业人口可相提并论的?但就农业而言,从客观因素来看,两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最明显的,就是两国的土地资源都不丰富,人均农田面积均低于0.1公顷,人多地少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粮食生产难以完全满足消费需求,需要大量进口。然而,总体来看,荷兰农业的发展质量要明显高于我国。首先,荷兰的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2%,而我国仍在10%,说明其产业结构优于我国。其次,荷兰的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在3%以下,即用约3%的劳动力,创造了约2%的价值;而我国农业就业人口比重接近40%,即用约40%的劳动力,创造了约10%的价值,这说明其劳动生产率高于我国。再次,荷兰每公顷蔬菜产出为54.4吨,而我国只有23.0吨,还不足其二分之一,说明荷兰的土地生产率高于我国。并且,荷兰有机农业面积占比为7.4%,而我国仅为0.4%,而且,荷兰的农药施用量和化肥施用量也明显低于我国,说明其农产品品质好于我国。还有就是,荷兰主要农产品中,只有谷物属净进口,其他产品均处净出口局面;而我国的主要农产品,除渔业外,都处于大比例净进口的局面,说明其农产品自给能力和贸易优势均强于我国。




然而,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是最善于学习的,正所谓博采众长,荷兰农业的成功给中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而荷兰农业最本质的优势,就在于全面的农业产业化。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它更大地发挥了市场力量,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下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中国涉农企业就是在试图探索出一条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对于中国涉农企业的国际投资与合作,我们能够看到,有三条行之有效的方式。

首先,中国涉农企业在南美洲、非洲、东南亚地区等农业成本比中国低很多的地区置办土地,种植农产品。目前,东南亚地区、非洲和南美洲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可以开发利用,农业潜力巨大。从非洲方面看,大量的闲置土地是吸引外国圈地的重要因素,目前非洲拥有的未开垦土地占世界总量的约60%,大多是土壤肥沃,雨水充沛。同时,非洲土地价格十分低廉。在非洲租地的价格通常一公顷每年只需几美元即可。

其次,随着人们对高档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公司近年来还掀起了收购发达国家农场或涉农企业的热潮。2012年鹏欣集团控股的新西兰乳品有限公司收购位于北岛、处于破产管理状态的16家农场。中国农业投资也到了美国,中国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生猪养殖和猪肉加工企业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也有中国人到美国当农场主,收购13万亩地种草。2012年,澳大利亚批准一家中国企业以2.35亿美元收购丘比公司,后者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棉花生产商和私营水利灌溉企业。作为中国的第二大食品企业,光明食品集团2012年同意购买英国维他麦公司60%的股份,将其企业价值估为12亿英镑。2014年2月28日,联想在海外建立了水果生产基地,联想未来将继续收购海外土地发展全球化布局。一年时间,佳沃就已在智利收购了5个农场。中国在农业发达国家展开并购行动的驱动因素是获得大量可供进口的安全农产品,从长期来看则是为了获取技术。

还有,随着中国很多涉农企业尤其是食品、调味品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市场上涌现出了很多拳头产品。而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大批量的中国人民走出国门,定居全世界,就如同在座的海外华人企业家一样,在当地落地生根。但从饮食传统等因素来看,乡音未改鬓毛衰,口味依然保留着中国人的独特习惯。很多中国的涉农企业都抓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把很多优质产品出口在世界各地。比如大名鼎鼎的老干妈辣椒酱、五常大米、新疆和田大枣、四川郫县豆瓣酱、王致和臭豆腐等。

然并卵,和目前全球一体化,中国一带一路政策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发展机遇比起来,中国涉农企业还做的远远不够。根据目前的国际局势和市场现状,中国涉农企业如何更好的走出去,进行国际合作,海内外华人企业家如何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我谨在此试言之,希望能够给在座的各位企业家一些参考和交流:

1,中国涉农企业在境外置办土地建设产业应尽量避免直接购买土地所有权,而应采用土地租赁、和当地华人企业合作的方式。我手头上有一个典型的案例:2011年,重庆粮食集团宣布投资25.03亿元在巴西购买土地建设一期大豆生产基地。这笔投资也成为中国粮油业海外最大规模的一笔投资。随后,重庆粮食集团宣布计划增加投资至172亿元,与巴方共建优质大豆生产加工物流基地项目,预计2013年投产。不过,外媒报道称,5年前振奋人心的投资项目至今还在漫长的审批流程中,而计划建立大豆压榨工厂、铁路和大型内陆仓库的100公顷土地也因工程暂停而杂草丛生。为什么这么大的一笔巨额海外投资会被巴西政府所搁置?重庆粮食集团的计划到底哪一点出了问题?其实重庆粮食集团是当局者迷了,只是从产值、产量、产业规模的角度去考虑这笔海外投资,而忽视了最根本性的问题。在座的各位朋友们都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哪一次的王朝更迭、战乱不是因为土地所有权所引起的?不管是元末朱元璋的红巾军起义,还是明末闯王李自成起义,都是由土地所有权直接导致的。土地资源,在人类历史上就意味着财富。土地资源主要包含着土地的所有权和土地蕴含的矿产资源,美国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不也就是为了海湾地区原油资源吗?而对于巴西也是一样的,并非巴西政府拒绝这笔投资,而是在巴西政府看来,如此敏感性的投资,很可能会引起国内反对党的阻碍和民意的下跌,那么从政治层面来说,就应当搁置这个项目。而对于很多中国涉农企业来说,项目的搁置往往是伤筋动骨的。我前面也提到过了,南美洲、非洲和东南亚等很多地区的土地租金都非常低廉,而且种植条件远好于国内,那么我国的涉农企业在境外投资时可以尽量采取和当地的华人企业合作的方式,租赁几十年的土地且不全资控股,这样可以避免很多敏感的政治问题,资金成本还能有所降低,很多社会关系也能由当地的华人企业来运作实施,共同发展壮大。这正是我们今天所探讨的海内外华人企业家的互利共赢。

2,中国涉农企业在农产品出口上应该努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采用分级制、精细化产品包装和品牌化运营,努力进入境外本土市场。我是在2011年出国留学的,作为一名留学生,我对此深有体会。我是在美国波士顿留学,波士顿是美国东北部第一大都会区,美国乃至全世界著名的大学城和文化城,经济发达、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海外华人众多。波士顿盛产大龙虾、蓝蟹等海鲜,作为中国留学生,在吃饭的选择上还是很丰富的。然而中国人总会思乡,波士顿的中餐馆虽多,却不地道。我们留学生经常会自己去超市选购食材,其实在波士顿也还方便,有很多的中国超市。中国超市物资很丰富,前面提到的老干妈、郫县豆瓣酱、花椒八角香叶等食材和调味品应有尽有。但是当我们出去开车自驾游的时候,却发觉美国很多的国家公园比如黄石、大峡谷、优胜美地等国家公园周围是没有中国超市的。甚至很多美国的中国人稀少的州,比如阿拉巴马州、蒙大拿州、阿肯色州、肯塔基州等都没有中国超市的存在。而美国超市里却看不到老干妈、王致和这些中国著名的调味品。是因为美国人不喜欢中国的调味品吗?不是的。其实很多美国人都喜欢中餐,很多美国朋友都看舌尖上的中国。他们甚至会经常去中国超市购买中国食材和调味品。那为什么在美国超市看不到中国的产品呢?就以老干妈为例,今天在座的朋友们没有来自老干妈的吧?我之前看到一则新闻,老干妈陶华碧似乎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不赚中国人的钱,我要把老干妈卖到外国去,赚外国人的钱”。然而,老干妈实际上赚的绝大多数都是海外华人的钱。而老干妈之所以卖不进绝大多数美国的超市,和市场反响无关,主要是老干妈没有认真的把产品分级。美国的超市是严格贯彻分级制的。比如最贵的Whole Food,全部都是有机食品。比如Trader Joe,全部都是绿色无公害食品。比如在国内知名的沃尔玛,其实在美国仅仅是最低端最大众的超市,很多我们的海外华人企业家因为沃尔玛的低时薪和服务差等等问题,根本就不去沃尔玛购物。而这样精细化的超市分级制,其实本质上就是食品产地、来源、生产方式、营养含量的精细化。而老干妈走的是量,无法按照Whole Food等高端超市的要求作出严格的标注。虽然老干妈在美的销售额连年增高,但Whole Food等高端超市的产品价格可比中国超市要高好几倍呢。所以如果我们国内的涉农企业能够认真的了解清楚美国的产品分级制度,严格按照标准化、品牌化运营,其利润空间绝对是物超所值的。

3,中国涉农企业在境外投资或合作时应该尽力引进学习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培养农业人才,大力发展农产品附加值的加工产业,进行技术的交流与开发。其实对于很多同样是发展中国家而言,比如非洲、东南亚、南美洲,我国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实力都相当高。对于这些地区,我们应该带着技术过去投资。比如各位可能不太了解,在非洲,一块豆腐的价格大概是中国国内同等大小的20倍左右,且非常受市场欢迎,而非洲有着大量廉价且生产能力高适合种植大豆的土地,中国涉农企业完全可以在非洲建立起大豆种植基地和豆腐、腐竹、豆皮等加工厂,在非洲售卖产品,甚至出口到欧洲。但对于很多发达国家,尤其是世界知名的农业强国,就比如我之前介绍的荷兰,我们的技术实力和生产意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荷兰光照不足、土地资源稀缺,对农业生产形成严重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荷兰人投入大量资金,依靠世界领先的玻璃温室技术,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系统。据统计,荷兰的玻璃温室面积达到1.1万公顷,约占世界温室总面积的1/4。在荷兰郊区,集中连片的温室随处可见,一般温室规模能达到40公顷左右。温室都采用了先进技术,能显著提高透光率,减轻温室建筑材料的重量,增强温室抗风耐压性能,进而大幅降低能耗。与此同时,温室生产效率大幅提高。这种温室,其实在中国已经有了。比如我之前去中国农科院在北京的无土栽培基地参观,基地里就是成片的玻璃温室,但是温室里的农产品的品种,却不是荷兰所流行的。荷兰人重视通过科技创新来获得竞争优势。在育种方面,荷兰人到世界各地搜集种质资源,进行大量的杂交育种工作,从中选择各种性状优良的单株,对其进行少量的繁殖形成一个品系;在栽培方面,对同一品系进行编号,栽培于品种资源圃中,而后根据该品系的表现、市场潜力等方面进行优选,并对选出来的新品种进行命名、申请品种权保护和推广;在种植方面,依托先进农艺技术、温室技术和水肥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每平方米土地产值成倍增长。所以对于我们的涉农企业来说,去荷兰和当地的企业合作,深入学习荷兰的先进农业技术和核心农业产业理念,尽量多派遣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进行农业技能培训,然后把这些先进的技术和品种带回国内,在国内按照荷兰标准建设实施,肯定会给中国农业产业格局带来改变和提升,对于涉农企业自身而言,也是良好的发展契机。
然而,中国涉农企业走出去,并不仅仅是企业自身所需要去运作的。如何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下引导中国涉农企业走出去,也是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需要共同去推动和实施的。对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建立健全完善的征信体制,方便中国涉农企业在海外能够顺利融资投资、资金进出,信用记录共享。去年我回国的时候,想去银行开个信用卡。因为经常往返中美之间,感觉有个国航或者海航的联名卡应该便于积分送里程。然而,国内的四大银行均以我在国内的信用记录不够或者说开卡年限不够而拒绝为我办理信用卡,我当时就和银行的工作人员表示,我在Bank Of America和花旗银行都有很好的信用记录,可供银行查证,银行却表示说美国的记录是美国的,和中国无关。我知道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建设征信体系,在信用记录上,我希望有关方面和金融机构能够尽快让信用记录国际共享,这样也能方便我们海外华人企业家回国投资和生活发展。此外,很多中小型涉农企业家都和我吐槽,表示国内的金融部门在投资借贷这事儿上对中国涉农企业海外投资人为设置门槛,比如很多企业在海外置业,其海外产业居然不能作为个人财产,这对于很多需要依靠银行信贷来扩大海外产能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对此我呼吁有关金融机构能够把海外资产纳入企业总资产中,方便中小型涉农企业走出去。

2,我国驻外使领馆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保障中国涉农企业在境外投资的安全,并为企业在境外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对接和信息服务。中国涉农企业自身应加强安全意识,增加在海外投资中的安保成本,加强对员工安全领域的培训教育。从官方到民间,有必要构建更加完备的公民海外安全网络。我这里有一份数据,来自于中非卓越基金会做的《肯尼亚中资企业调研》,中非卓越基金会联系了在肯尼亚投资的中资企业184家,其中75家参与了调研,中资企业中中国女性职工占所有中国员工的5%;所有在肯企业都经历过断电,平均每月8.9次,每次断电4.7个小时;在调研过程中,所有的受访企业均表示常遭受物资损失,财产和人身安全问题在肯尼亚日益严重,且腐败问题已经成为在肯经商的主要障碍;受访公司普遍认为:交警、市政厅和肯尼亚税务局是最腐败的部门,在于这些机构打交道的过程中,中资企业经常被索要礼品或小费。为了缓解和扭转上述情况,中国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有以下的政策支持:中资企业抵制贿赂的意识应该加强,与中资企业在外的从事商业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具体信息应在当地华人圈得到有效的传播;增强法律培训,帮助中资企业更好的认识到哪些行为不符合当地法律法规,从而辨别出当地官员的错误指控;为保障中国员工的人身及财产安全,可以引进更加全面的社会安全和保险系统,可研发出旅行和商务预警系统来帮助中国人避开潜在危险地区。

3,中国涉农企业走出去最大的制约就是人才。“走出去”农业企业不但可以生产和进口农产品,还可以作为引进发达国家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载体。建立海外劳动力转移人才培养工程。一方面加强“走出去”初级农技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农业中专培训学校等途径培养青年农民,为海外劳务输出,提供初级技术人员。加大对欠发达投资地国家农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的办法,由政府出资在农业大学为企业定向培训投资地的农业人才。建议政府设立“海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和人才培养工程”,每年设立引进技术专项一批,选送一批大学毕业生或中高级农业技术人员到发达国家农业企业以及我国“走出去”企业实习和培训,培养一批掌握国际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的人才,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人才和技术储备。实施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做好高级管理人才特别是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工作,培养、引进专门的市场开发、商务谈判、项目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加强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机构的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培养一批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在农业大学、相关的职业技术学院设立相关专业和管理课程,定向培养面向海外输出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建立“走出去”大学生海外创业人才培养工程,采用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途径,每年培养200-500名大学毕业生,造就一批精通业务、涉外工作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毫无疑问,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科技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中国涉农企业的经营活动要以国内外市场为立足点和出发点。加快中国涉农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是理性、现实而前瞻的战略选择。在一带一路的战略下机遇和挑战并存,中国涉农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投资与合作,虽然道路艰辛,但前景远大。中国涉农企业应努力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涉农企业走出去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也同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凸显民族魂;全球华人共发展,复兴之路,共筑中国梦!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