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晓红,波士顿双语网专栏作家
三年三次到达美国,却在即将结束行程的时候终于初见波士顿。
其城市标签哈佛的校徽上印刻着拉丁文”VERITAS” ,即”真理”。自成立之日起,哈佛以天下为己任、追求真理为校训,培养出一批批褒有强烈使命感的杰出学生,与国家人民命运息息相关,远离喧嚣、大麻、枪支、浮夸,孕育出不一样的美国城市——“雅典”波士顿!
(一)
无论你是不是远足行者,站在世界最古老的波士顿马拉松起跑线上,都会膨胀起一份丈量地球的执念,沿着自由之路追溯美国起点:
波士顿是美国文明及革命的发源地。没有波士顿,就没有美国。
1620年,一批英国清教徒乘坐着"五月花号"在波士顿安营扎寨。此后,以这批清教徒及其后裔为首的社会精英创建了美国第一所公立学校、第一所大学、第一个工会、第一条地铁系统….并以其道德规范为准绳,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会制度,形成激情澎湃,又清澈严谨的新英格兰精神,自始至终保持着良好的教养、淳朴的民风、先知启蒙的地位,成为很英国式的波士顿文化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穿过罗马式建筑风格的文化遗产昆西市场,一大早来到"倾茶事件"的波士顿港湾。也许是哈佛太突出,三一教堂、汉考克大楼、宪法号战舰、凯尔特人的主场等等迅速褪去光环,渐行渐远,但唯有4号码头拔地而起的网红大楼熠熠闪光,而格外醒目。2015年《华尔街日报》是这样报道网红楼的:中国两大险资豪掷5亿美金联手铁狮门买下了波士顿海港区最有潜力的地产项目。此举是中国险资屹立全球地产投资新力量的标志性事件……作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大国,如今,我们在打开大门、迈出国门的时候,也不再盲目迷信西方概念而沦为其附庸品,而是在中华传统文明和现代文化自信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力量,而日渐引起国际瞩目和效仿。
这个古老的城市里,依然有古典与摩登建筑相互包容又相互映衬,依然有传统与科技碰撞,它们完美继承又蓬勃发展着,你会惊讶于一眼百年的时光里,波士顿的逼格从未改变,而我们的到来,不早不晚,刚刚好。
(二)
提起美国,波士顿是一座绕不开的城市,它是美国独立战争发源地和革命之乡;提起波士顿,哈佛是绕不开的话题,它是这座城市文明的摇篮。
波士顿高等学府云集,拥有上百所大学,超过25万大学生,是全美人口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城市,空气里弥漫着浓烈的书香、厚重、活力,和文艺调调。每一个游客必去朝拜的地方,是位于剑桥城查尔斯河畔的麻省理工(MIT)和哈佛两所齐驱并驾的天才学校。MIT倡导为科学奉献的精神,喜欢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做不可复制的自己;哈佛代代相传了“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重点培养学生”三S”能力,即,study、sleep、social,会学习、能睡觉、擅社交。诸如此类的高等教育机构为波士顿人与学子们提供了强大的知识贮备与素质保障,不断催生现代文明与文化进步,并丰富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逼格,而成为学子们的梦想、全球地标。
春节期间在斯坦福参观的记忆如新。校园里有背着书包行色匆匆的,有抱书本坐在花园椅子上晒太阳的,有大汗淋漓跑步的,有三五成群跳舞的,有跳蚤市场竞卖的,还有女声合唱演绎周华健的”朋友”,由远至近,歌声嘹亮吸引了路人驻足,原来是背着书包、怀抱书本的黑发黄皮肤和金发白皮肤两个女生,黑发女生不时停下来纠正金发女生的发音……
在三个天才校园里走马观花,看不出天才们的脑回路有什么特别,气氛也并非传说中的紧张、严肃、刻板,而更活泼、活跃、有活力,造血能力更强。哈佛毕业生里有肯尼迪、奥巴马,还有辍学生比尔盖茨和扎克勃。小扎在应邀回哈佛演讲的题目是:我们需要创建一个人人都有使命感的世界。拳拳之心不留白!
无独有偶,美东之行结识了一对中国母女,女儿是国内重点高校在美交流学习一年有余的博士。旅行中,中国式妈妈大包大揽,女博士除了遇到麻烦弱弱地求助妈妈的眼神以外,几乎无话。直到机场即将各奔东西,妈妈回国,女儿返校,26岁的女博士突然惊慌失措,任妈妈在一旁不停地打听:我女儿怎么才能回到学校?……大家七嘴八舌怎么解释,女博士仍一脸茫然,以至于旁观者忍不住惊呼:“博士,你真的来美国一年了吗?”突然很心疼很心疼留学的孩子们,在迈出国门的那一刻,如麦家所说:他们成了自己的父母、长辈……饿了要自己下厨,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泪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寻医生。当年出国读书时,17岁小王尚且拥有父母这样寸步不离的免费保姆、司机、医生……;如今,她也成了无惧拎着两个大大的行李箱,说一口中英日韩流利的四国语言满世界跑的女汉子了。她吃了多少苦?!
与小王交流美东体感,她告诉我一个新闻:一位东京大学的学霸则喜欢研究政府办公楼,为此走访并拍摄了三百多栋办公楼。当我期待一个想当然的、高大上的结论时,小王哈哈大笑:学霸回复媒体三个字,很!有!!趣!!!她认为:很多人神话了大牛学校的教育,实际上,这些学校之所以培养出天才、精英乃至领袖,是学校令学子们更社会化,而保持完整的个体的自由教育!而非培养出一批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充分体现了美国文明之父波士顿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的思想精髓。
对比应试、圈养式教育,一种为了学习而学习,一种为了兴趣而学习,很难说,前者的人生高峰在离开书本的一瞬间是否结束了,但可以肯定地说,后者的精彩在离开校园的时候才刚刚起航……
作者简介
李晓红,系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金融系统首届文学作品大赛初赛评委(散文类),现居深圳。文章曾获全国第六届报纸副刊好作品三等奖,中国金融品牌主流媒体宣传联盟第三届、第四届CFB金融风云榜“品牌宣传楷模奖”,南方报业集团“优秀撰稿人”。(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Nice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