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诗、放歌、起舞欢庆父亲节

朱振中, 剑桥中国文化中心夕阳红活动站 6月16日上午,剑桥中国文化中心大厅又是一派欢乐喜庆的景象。主席台上方投影屏幕上展示着彩色会标:夕阳红活动站欢庆父亲节 ,会标下方是特别醒目的几个大字:《父爱如山》和《知恩、感恩、报恩》。会场上,近百名与会的老朋欢聚在一起亲切交谈,欢声笑语不断。 大家一起跳舞庆祝父亲节 (林川首 摄)

父亲节尝试法国料理 缅怀慈父的情怀

静思,bostonese.com 专栏作家 周末是父亲节,准备花力气做大餐,老公说不是怎么在乎父亲节的,做不做两可。这让我想起父亲在世时的热情。 如果是父亲,一定会兴趣盎然地出主意,忙前忙后地去买菜,指手画脚地来帮厨,最后做出可口的饭菜,还要大加评论,以促改进。爸爸就是这样一个热情的朝气蓬勃的人。

从成功案例分析移民局批准EB1A案件的侧重点

潘雅然移民法专业法律师提供 2010年年初, 移民局正式颁发了EB1A和EB1B案件补件的样版。 从对其补件样板的分析, 比照我所多年以来成功办理的EB1案件的支持材料, 我们发现最核心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一个访问学者眼中的“西洋景”

方笑一,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朱国华教授新出的这本随笔集,书名叫“兄弟在美国的日子”,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儿眼熟?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围城》里那位“平均每分钟一句半‘兄弟在英国的时候’”的有趣人物?不错,这书名正是从中戏仿得来,不过作者可不是要炫耀自己的出洋经历——本来嘛,在这海归博士遍地开花的年代,作者作为45岁的“老青年”,在杜克大学一年的访学经历似乎并不值得炫耀。在我看来,这书名更像是作者的自我调侃,不经意间,它又暗示了朱教授观察美国的那一重特殊身份——访问学者。

哈佛经典与经典阅读

陈永国,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 最近间接地从一位电子书商的口中得知,当代中国的年轻读者,包括高中生、大学生和刚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一两代人,有相当一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都读“手机文学”(他的原话是“他们读的书也是农民工读的书”,我在此引用这句话只是表明知识程度和学历的不同,而丝毫不表明对农民工有任何偏见)。这位电子书商自称对当下的图书市场做了一番调查,因而可能言之可信。而即使他的调查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实证的数据,我们仍然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话题的引子,追问关涉到我们中华民族之未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年轻一代现在都读什么书?怎么读?这个问题不仅关涉文学界热议的经典重读的问题,而且关系到人文学科的命运,大学文学教育乃至整个高等教育如何发展的问题。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将其与当下大力提倡的经典阅读、经典重读以及大学素质教育联系起来,我先讲历史上发生的两件事。

我在文革年代的文艺梦

李红,波士顿双语网专栏作家 出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的我,童年记忆与“十年文革”密不可分。那时年轻人看得到的未来,不过是下放务农几年后抽调回城当工人。但你如果有文艺专长,进了专业剧团宣传毛泽东思想,就不仅万人瞩目,而且可以逃避艰苦的劳动,参加工作拿工资。因此,学习成绩好不好没人关心,搞文艺才令人神往。

《彩云追月》二胡演奏会主持人台词

主持人:林飞、白雅婷,于2012年6月2日 (音乐演奏会开始之前)各位来宾、各位观众朋友们,请大家尽快入座,我们今晚的演奏会马上就要开始了。现在请各位关掉您的手机,以及任何可能发出声响的电子物品。请大家在演奏会期间, 不要用闪光灯拍照和录影,以免影响演员的表演。现在,让我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来欣赏波士顿二胡演奏团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彩云追月》演奏会。 (后排左起)白雅婷、林飞、林湛涛演出之后同演员合影。

站在哈佛的讲台上

俞敏洪,(来源: 北京新东方网) 当有学生问我,原来想到美国来读书没有钱,现在有了钱还愿不愿意到哈佛来读书时,我说我还是很愿意的,但是想一想,觉得读书太麻烦了,既然已经有钱了,我不如买一个哈佛文凭算了…… 哈佛学生讨论问题时的热烈,是我在中国课堂几乎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教授每问一个问题,几乎每个学生都高高地举起自己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