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中國一代小提琴大師馬思聰

黃鏡明,波士頓華人雙語網專欄作家

馬思聰,1912年5月,出生於廣東汕尾海豐縣城一個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書香門第。其父馬育航,是清末稟貢生,是一位“造反”秀才,他一生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理想而奮斗不息。曾任廣州市財政局局長和廣東省財政廳廳長。
2012_Ma_Sicong_Stamp
中國郵政2012年發行《中國現代音樂家(一)》郵票,四位音樂家分別是劉天華、賀綠汀、馬思聰、蕭友梅。




其母黃楚良,為海豐公平圍雅鄉黃姓大閨秀。略識詩書,性格豁達開朗,樂於接受民主新思想。馬思聰年幼時已愛上音樂。特別喜歡玩小提琴。1924年,11歲的馬思聰跟随大哥馬思齊到法國巴黎,師從奧別多菲爾學習小提琴。1926年,再到法國朗西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1928年,進法國音樂學院主修小提琴。1931年,學成回國,与陳洪共同創辦了廣州音樂學院并任院長。

當時的馬思聰,已被譽為音樂奇才,中國重要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家等。馬思聰還被譽為“中國的音樂神童”、“中國小提琴第一人” 。他的音樂創作,包羅交響樂、小提琴協奏曲、小提琴獨奏曲和鋼琴奏鳴曲等。

1937年,他精心創作的《思鄉曲》,一炮走紅中國大江南北。成為一生創作百多首作品中的代表作。還有被贊頌的幾首代表作,分別是:《西藏音詩》、《塞外舞曲》、《搖籃曲》等。1937年,馬思聰先後被任中山大學教授、中華交響樂團指揮、貴陽藝術館館長;1945年,先後被邀任台灣交響樂團指揮、上海音樂家協會理事長和香港中華音樂學院院長。

1950年,馬思聰被中國任命為中央音樂學院院長,直到1966年出逃美國之前;1953年開始,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馬思聰作為中國重要的音樂家,他的音樂作品的藝術風格:非常注重於音樂自身的內涵。所謂“內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他的許多代表,都是出於“寫實”、表現了一定的內容而聞名的。例如《思鄉曲》、《西藏音詩》等。

馬思聰平生十分贊賞法國印象主義大師拉威爾的名言:“內容,對於所有的藝術,都是重要的。其他的,都由此而來。” 馬思聰認為:音樂表現手法,只是一种手段,內涵才是目的。




音樂創作,伴隨馬思聰一生。他早年曾說過:“我非常注意中國民歌,并力圖掌握中國的音樂語言。民歌与我互相影響,成就了我的音樂創作。” 如上所述,他的許多代表作中,處處充滿著俊美的民歌語言和亮麗的清韻之風。他的多數作品,在音樂界行內,認為:作品的音樂主題明确而貼切,主旋律優美,親切,動听. 這是馬思聰一生創作作品的寶貴經驗和藝術可惜,馬思聰一顆報效祖国的赤子之心,終于被一場“文革”的惡夢所粉碎。在親人、朋友幫助下,終於于1967年1月15日,出逃到香港;4月,馬思聰与其胞弟出現在美國紐約,舉行記者招待會,發表了《我為什麼離開中國–關於“文化大革命”的可怕真相》。引起全世界的轟動!

馬思聰坦承:“我個人遭受的一切不幸和中國當前發生的悲剧比較起來,完全是微不足道的事情。眼下還在繼續著的所謂“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所出現的殘酷、強暴、無知和瘋狂程度,是17年來所沒有過的。去年夏、秋所發生的事件,使我完全陷入了絕望。并迫使我和我的家屬像乞丐一樣在各處流浪,成了漂泊四方的‘飢餓幽灵’” !

1967年4月12日,美國國務院公布: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院長馬思聰,逃出中國大陸,來美國避難。馬思聰全家都被批准留美國避難。

1987年5月20日,中國小提琴第一人馬思聰,因心臟病在美國費城逝世。享年75歲。一代中國音樂巨星在大洋彼岸隕落。國人、親人、友人無不悲痛。國內外人士借助馬思聰的作品演出、出版、研討一系列活動寄托哀思和敬意。隨後成立了全國性馬思聰研究會;開展四年一屆的馬思聰學術研討會。國內外經常舉辦馬思聰作品音樂會。廣州市籌建了馬思聰音樂藝術館;編篡出版了《馬思聰全集》。

2007年12月9日,馬思聰、王慕理夫妇骨灰起靈儀式在美國費城舉行,海外校友、僑胞、親屬從四面八方赶來參加。12月14日,馬思聰夫妇在《思鄉曲》的陪伴下終歸故里,長眠在風景秀丽的白云山麓!海內外听眾忘不了馬思聰的音樂;馬思聰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