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星闪烁 二战英雄黄君裕追忆移民沧桑

【波士顿双语网记者李强波士顿图文报道】1944年11月,美军进攻德国本土。在激战中身负重伤的黄君裕(Arthur Wong),退伍65年之后才在前联邦参议员克里的帮助下获得紫心勋章、铜星勋章等9枚美军最高奖章。日前,黄君裕又收到临时参议员考文的来信,并随信寄上一枚新的铜星勋章,原来黄君裕2010年得到的铜星勋章上没有刻上他的名字。拥有两枚铜星勋章的人在美国恐怕是屈指可数吧。

7月30日下午,记者由江天源先生陪同到波城华埠黄老的家中,祝贺他再次获得铜星勋章,并就他早年的移民生活做了访谈。今年90岁的黄老非常健谈,移民美国75年的沧桑岁月依然历历在目。
2013_Arthur_Wong



1938年,年仅15岁的黄君裕由祖父黄文质申请来到波士顿。黄文质于19世纪末移民到旧金山,在1906年旧金山大火中失去了所有证件。在补办证件时,黄文质向移民局称他是在旧金山出生,而获得了美国国籍。黄文质后来来到波士顿,在华埠泰勒街16号的琼华楼餐馆做厨师。

刚来波士顿的时候,黄君裕感觉很孤独、很灰心,看不到前途,和祖父等3人住一个小房间,没有暖气。黄君裕每天早上花一毛钱买一个三明治,5分钱买一杯牛奶,一个月早餐的花费不到5元钱,然后上午在昆士学校(现中华公所大楼)学英语,中饭和晚饭在打工的琼华楼餐馆吃。和6岁的小孩子一起学英文,黄君裕感觉不好,学了两年,没有很用功。那时他认识一个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的华人,因为种族歧视找不到好的工作,也在餐馆工作,所以黄君裕觉得读书没有出路。

做收盘工的底薪是每周1.5元,另外企台每张桌子也分给他5分到一毛钱的小费,除了周末,其它时间小费少得可怜。在餐馆打工之外,黄君裕还擦过皮鞋,卖过《民气日报》,当时唯一的中文报纸。卖一份报纸、擦一双鞋都可以赚一毛钱。

为了谋到好工作,黄君裕曾用10天时间完成了别人需要3个月完成的培训,他找到了一个造军舰的工作,一周的薪水高达150元。有了钱,黄君裕就住在旅馆里享受,还染上了赌博的恶习。“当时因为有排华法案,除非是出生在美国,华人不能入籍,亲人不能到美国来团聚。华人移民没有什么业余生活,90%的人都赌博,”黄君裕说。钱输光了之后,连交房租的钱都没有了,黄君裕就去当了兵。

其实当日军1938年侵占广东,1941年袭击珍珠港之后,黄君裕就萌发了参军打日本鬼子的念头,不过后来却阴错阳差被派到欧洲前线。他有个叔叔叫黄文暖,在麻州雷克维尔(Lakeville)镇有个农场,黄君裕常常到农场去练枪,因此练出一手好枪法。

参军后,每月80美元的军饷,黄君裕只拿5元,75元寄给祖父。因为黄君裕知道自己不一定能活着回来,想给祖父多留一点钱。他说:“我当时没有牵挂,所以打起仗来不怕死。“黄君裕杀敌最多的一次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在德法边境一次战斗中,先投3颗手雷,后开枪扫射,一共击毙7名德国鬼子。

黄老现在住的一居室公寓租金由政府承担,他除了腿脚有些不便之外身体情况不错。他平时非常关心中国和家乡广东台山的时事,对日本继续非法占领钓鱼岛表示愤慨。

从小受喜爱民乐的父亲黄章植的影响,音乐和戏剧是黄老一生的爱好。不久前,波城侨声音乐社举行了成立74周年庆演出,作为侨声音乐社的创办人之一,黄老还特地做了一首诗以表祝贺,诗文如下:

邂逅娇娆歌乐中,
锣鼓弹唱时与兴。
侨居海外情枯乏,
相知亦觉乐无穷。